2023年通辽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极不平凡、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我们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落实A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坚决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积极应对处置多轮疫情冲击,全力打好保稳促进攻坚战,较好完成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恢复,十方面民生实事全部兑现,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一年来,我们坚持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协同发力,经济增长回稳向上。先后制定稳经济66条配套政策、64条接续政策,针对性推出支持肉牛、工业、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开展政金企提振消费等专项行动,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同比口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坚决打好项目投资翻身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扭转了连续两年全区垫底颓势。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预计达到300亿元、增长86%,立项争资到位资金增长10%,创近年新高。开展研发投入攻坚、“双倍增”“一提升”行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31.4%,搭建科技创新平台35家,技术交易额首次突破亿元。顶格落实各项助企惠企政策措施,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8亿元,净增各类市场主体2.4万户,达到29万户。
一年来,我们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力,产业根基多元稳固。实施节水增粮、奶业振兴、“菜篮子”基地建设等11项行动,新建高标准农田27万亩,玉米示范区单产创东北产区纪录,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肉牛、生猪养殖规模稳居全区首位。开工建设产业建链延链强链和企业增资扩产、节能技改、智能制造项目300个,千万千瓦级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钙钛矿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家、“专精特新”企业4家,营收超百亿企业达到5家,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5%。园区区域评估成果投入应用,智慧园区项目建设完成,新增标准化厂房25.8万平方米。开鲁冷链物流园等28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启动实施,哈民考古遗址公园、宝古图沙漠旅游区晋升国家4A级景区。昶辉生物正式挂牌新三板,实现通辽本土企业上市新突破。
一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与优化环境协同发力,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新通能源公司组建运营,市属国企实现负债总额和负债率“双降”、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双增”。启动财政股权投资试点,设立10亿元高质量发展基金,成立通辽市担保集团,搭建起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行动,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招投标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不见面开标”,依法依规兑现优惠政策资金1.8亿元。创新实施与兴安盟新能源产业发展区域战略协作,实现与赤峰市公积金互通互认、医保联动结算。
一年来,我们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力,城乡发展日趋协调。推进城市环境提质、管理提标,实施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72个,改造老旧小区127个、棚户区1270户,新改建供热管网104公里。完成中心城区市政园林管护市场化、环卫保洁一体化改革,全市1167个无物业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成立通辽乡村振兴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335个,升级农村电网1845公里,完成危房改造863户、户厕改造1.57万户。实施京蒙协作项目88个,对口销售农副产品2.7亿元。LXB供水通辽支线工程开工建设,通齐高铁、集赤通长高铁列入自治区“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库伦至奈曼二级路、保康至舍伯吐公路路面改造、通辽高铁站与大广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新建5G基站1473座,实现5G网络“五区”全覆盖。
一年来,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发力,绿色底蕴愈加深厚。“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落地应用,四级“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完成林业和草原生态治理259万亩,经济林面积突破100万亩,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64.86%。巩固提升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成果,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群众信访案件办结率达到98%。实施新能源倍增、绿电替代行动,全年获批新能源指标723万千瓦,建成装机309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4%,超过火电装机规模。霍林郭勒、奈曼增量配电项目投入运营,国内首台套纯氢燃气轮机示范项目落户通辽。扎实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处置问题项目超千个,消化盘活土地近2万亩,清缴沉淀资金1.35亿元。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深入推进,节约能耗74万吨标煤,减少碳排放222万吨。
一年来,我们坚持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协同发力,民生福祉普惠增进。坚守节用裕民之道,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0.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5%和8%。建成通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创业园,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年度任务,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1.7万人、农牧民稳定转移就业36万人。新改建中小学、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1705个、园位2190个,招聘教师2029人。高考综合改革稳妥推进,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实现义务教育和高一年级全覆盖。“三医联动”改革持续深入,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扩面提标,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建成居家社区和农村牧区养老服务机构98所,旗县全部建立普惠性托育示范中心。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369套,公租房政策惠及2.7万户住房困难群众。全国首部极端天气地方性法规《通辽市极端天气应对条例》颁布施行。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民族团结进步大局持续巩固。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任务圆满完成,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侦破积压命案工作走在全区前列。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退役军人工作扎实开展,外事侨务、统计调查、广播电视、史志档案、人口计生、地震、气象、供销、邮政、海关等工作取得新进步,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慈善、红十字、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一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代表重托、群众期盼,努力提升政府工作水平。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建立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三备案、一统筹”机制,全区首推“掌上行政复议”。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复市人大代表建议129件、市政协提案206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有关工作30次。强化审计监督,查处违规及管理不规范问题501个,促进增收节支6.08亿元。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建立政府系统“1+9+N”抓落实机制体系,狠抓决策落地和各类监督检查反馈意见整改,作风建设、以案促改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众志成城战疫情,全力以赴稳大盘,在大战大考中顶住了压力,赢得了发展。一路走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引领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主心骨;287万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源。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通中区直单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通辽建设发展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清醒认识到,踏上现代化通辽建设新征程,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总量不大、实力不强,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科技创新短板明显、发展后劲接续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经济承压前行,政府投资乏力,消费结构不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部分经济指标增长不及预期。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用地审批、融资服务、政务诚信建设等方面存在短板弱项。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仍需下大力气解决。化解政府债务、防控金融风险压力不减,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政府工作还有不少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思想破冰不够、担当意识不强、闯劲干劲不足。我们将直面问题,加大力度予以解决,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
二、2023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开启现代化通辽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全区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集中力量推进农牧业创新提质、制造业振兴崛起、服务业充分发展、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坚定不移抓好招商引资,持续攻坚优化营商环境,探索路径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运行全面回归合理区间,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推进现代化通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8%;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扩投资、促消费、稳增长,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回归合理区间;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把发展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效益上,全方位转变发展方式,走稳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牢牢把握人民至上根本价值导向,更大力度兜牢民生底线、办好惠民实事、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牢牢把握系统观念基本工作方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各项事业,增强底线思维,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以进固稳、稳进提质,着力做大市域经济体量。牢牢扭住项目“牛鼻子”,筑牢消费“压舱石”,做大市场主体“基本盘”,推动经济质效双增、行稳致远。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实施项目建设提升年行动,落实《通辽市深入推进项目和投资工作方案》,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项目、上级资金支持项目、立项争资项目、储备项目“五个清单”,全周期跟进解决审批核准、要素保障、投资融资等问题,实施重点项目54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50亿元。保持招商引资强劲攻势,建立重点产业项目市域统筹机制,做实“鸿雁回通”等主题招商推介活动,科学、精准、有效招商引资,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570个以上,到位资金增长30%以上。建立立项争资月度会商研判机制,争取上级资金增长10%以上。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创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培育区域性专业市场,优化末端配送服务网络,促进消费供给“微循环”。推动实体商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育电商直播企业40户以上。出台促进消费政策措施,拓展政金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覆盖面,办好“直播科尔沁·消费促进季”系列促销活动,激发绿色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消费潜力,推动批零住餐、文旅娱乐等消费恢复常态。精准把握疫后消费回补“新风口”,积极培育健康消费、养老消费、假日消费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加速。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出台促进市场主体稳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实施个体工商户三年成长计划,依法保护、更好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精准开展政金企对接,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范围,做好企业上市服务,新增基金投资、担保贷款规模30亿元以上,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10%、12%和13%以上。建立企业诉求管理平台,严格执行政府工作人员“六不允许、六个必须”服务制度,尽心竭力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让所有投资者爱上通辽、赢在通辽。
(二)强攻产业、决战工业,构建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突出“一核三重”,主攻实体经济,培育百亿产业、千亿园区,积极打造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推进农牧业创新提质。落实好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促进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融合配套,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56万亩,建设饲草料基地570万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80亿斤以上,肉畜出栏达到900万头只,让“中国碗”盛上更多“通辽粮”。大力发展绿色特色、节水高效、防灾避灾型农牧业,着力推动玉米、肉牛、肉羊、奶业、生猪、红干椒、荞麦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一批市级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争创国家优势特色玉米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壮大“新粮人”队伍,高质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化联合体,扩大兽医社会化服务,发展智慧农牧业,建设现代农牧业强市。
加快制造业振兴崛起。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做实产业链“1个图谱”“N张清单”,开复工制造业项目132个,建成投产60个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户以上。坚持以增强生存力发展力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绿色农畜产品加工、铝镍基新材料、玉米生物产业向中高端延伸,加快硅基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现代中医药(蒙医药)产业突围突破。坚持以集群化规模化为方向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风光储氢氨一体化零碳产业园、钙钛矿薄膜太阳能光伏组件产业园,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年内形成2000台套风机产能,促进新能源前沿技术转化、应用场景拓展,全力打造风光氢储全产业链装备制造基地。组建大数据集团,开展一、二、三产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引导支持企业做强做优,推进工业企业培育“四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