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南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多目标平衡中突出主线、守住底线、追求高线,全力向上突围、向前奋进,为新时代南宁现代化建设开局起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年,我们念好“稳”字诀、奏响“进”行曲,经济大盘稳住,经济大势向好,保持了首府社会大局稳定。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218.34亿元、增长1.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7.5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2.9%。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一年,我们立足稳当下、着眼谋长远,补短板打基础,强创新促转型,吹响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号角。
肩负起国家战略新使命。国家重要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南宁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探索建设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首府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建立“智库+地方+上级部门+产业界”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规划建设东部新城,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与南宁国际铁路港协调联动,构建“一体两翼”产业格局,推动国家战略落地落实。
结构调整迈出重要一步。市本级工业用地(不含武鸣区)成交面积占全部“招拍挂”出让土地71.6%,比前五年平均占比提高3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53.2%,投资增速和总量均排全区第一,增速创近21年来新高。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25.1%,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用地和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工业千亿元重点产业加速培育,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经济循环从“房地产—基建—金融”向“产业—科技创新—金融”新循环转变。
工业快速发展其势已成。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4个,其中百亿元项目7个、超过前三年总和。竣工投产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2个。新增列入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库项目31个,居全区第一。竣工投产或开工建设新能源电池项目5个,总产能超100GWh,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新赛道上抢占了一席之地。
投融资改革实现大突破。设立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城市更新基金、房地产平稳基金,盘活国有存量资产1453.63亿元,加快市属国有企业产业化、市场化转型,拓宽投融资渠道,有效解决重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资金不足难题,提振房地产市场信心。
科教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新增汽车芯片设计、新型电池材料等领域新型研究机构5家,成功与中南大学合作共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引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成立南宁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1581家,新增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过去一年,南宁发展经历了十分艰难的过程,经受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反复、房地产下行等不利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全市上下主动作为、奋力拼搏,全力以赴打好“稳中求进攻坚年”十一场攻坚战,付出了艰苦努力。
(一)全力稳工业强链条,开创工业振兴新格局。理清工业发展思路,编制重点产业布局全景图,把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金属及化工新材料、铝精深加工等产业列为千亿元重点产业加快培育,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垂直整合发展。加大财政工业投入,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争取上级资金和政府专项债券等方式,筹措100亿元以上资金支持工业发展。推进建链补链强链,引进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绿色智能的太阳纸业等一批百亿元项目,总投资超800亿元。引进比亚迪布局70GWh电池等项目,已投产25GWh,带动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继落地,南宁成为比亚迪全球最大、国内建设速度最快的电池生产基地。拓展工业发展空间,东部新城完成3万亩集中连片工业用地规划,推进65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六景化工园区获自治区批准设立,“两港一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大会战,完成征地面积3.5万亩,形成标准厂房建设实物面积130万平方米,30个项目获得自治区专项债资金50.05亿元。加强企业梯度培育,落实市领导和工业振兴特派员联系服务企业机制,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426家,亿元企业产值增长8.2%,高于全市平均增速6.8个百分点,新增规上企业158家,其中新建入规73家。
(二)全力稳脱贫促增收,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守好粮食安全“责任田”,完成粮食种植面积639.24万亩,粮食总产量212.54万吨、实现“三连增”,播种面积和产量均稳居全区第一,马山县玉米、水稻制种面积超万亩。筑牢防返贫“保护墙”,筹措各级财政衔接资金23.96亿元,重点实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2493个,实现1.48万易地扶贫搬迁户每户至少1人就业,深化粤桂协作,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6%,宾阳县大陆村入选全球减贫优秀案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6+6”全产业链建设行动,沃柑、茉莉花、火龙果等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发布预制菜地方标准,新增入选广西农业品牌目录9个,新增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1个,横州市获批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上林县通过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复核。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获评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建成市级乡村振兴(生态综合)示范村45个,“厕所革命”整村示范项目完工率100%。
(三)全力稳投资扩消费,积蓄经济发展新动能。突出项目建设增后劲,出台项目为王“1+5”系列文件,成立项目策划领导小组,实行项目库库长负责制,策划储备项目1012个,项目总投资1.35万亿元。实施区市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1204个,完成投资1296.79亿元、增长18.5%。新开工五象水厂一期、南宁南过境线公路等项目884个,竣工南宁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南宁至平果高速公路、西津水利枢纽二线船闸工程等项目390个。开展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专题招商,新签约5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325个,区外境内到位资金1015亿元、增长15.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9.5%。强化政策扶持挖潜力,出台促消费、稳地产等系列政策措施共110条,举办“消费购物节”、房博会等促销活动,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5.1%,商品房销售面积1324.72万平方米,接待国内外游客1.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19.2亿元。
(四)全力稳外贸扩开放,构筑“南宁渠道”新优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国15.2个百分点、全区11.6个百分点,与东盟进出口总额增长64.2%,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总额增长45.9%,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增长77.4%。加快培育跨境快速物流通道,吴圩机场在飞国际货运航线11条,国际货邮吞吐量7.31万吨、增长2倍以上,机场口岸出口货物实现1小时内通关。南宁国际铁路港开行南宁至河内跨境集装箱班列265列,初步实现中国南宁至越南北宁、北江铁路24小时、公路12小时“厂对厂”通达。高质量服务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商务与投资峰会,有力保障了109场重大活动成功举办。推动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提档升级,91项国家改革试点任务全部实施,形成制度创新成果56项,新设立企业1.64万家。推进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建设,中国—东盟金融城新增金融机构(企业)126家,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3.3万亿元、增长9.5%,跨境人民币结算量是2021年的1.8倍、占全区近七成,获批数字人民币和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试点。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新增越南北宁、北江两个国际友好交往城市。
(五)全力稳主体惠实体,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出台落实国家稳经济33项政策、19项接续政策方案,推出超260条助企纾困举措。建立服务企业“直通车”机制,推动政策“免申即享”,实施包容审慎涉企监管,新登记市场主体16.51万户、增长2.18%,总量92.95万户。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230亿元,其中为9487户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164.9亿元,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缴税费10.99亿元。拨付财政贴息资金6.02亿元,撬动“桂惠贷”投放资金737.08亿元,惠及1.98万户市场主体,为企业减少融资成本14.48亿元,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为企业节约融资担保费用约2.2亿元。创新“企业身份码”改革,集成70个许可事项,实现企业准入即准营。
(六)全力稳生态促转型,拓展“中国绿城”新内涵。开工建设老旧小区252个,开街运营“老南宁·三街两巷”二期。南宁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获批,开工建设轨道交通6号线华南城东站,打通长湖路北延长线等3条断头路,新建电动汽车充电桩5314个,施划电动汽车专用停车位2416个。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市、全国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城市。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6.7%,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十六,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六,主要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入选全国首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国家“十四五”无废城市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名单,完成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年度目标任务,完成23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考核中位列前十。强化“两高一低”项目清单管理,投产并网风力、光伏、生物质、垃圾焚烧等发电项目164万千瓦。
(七)全力稳就业保民生,增进人民群众新福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七成以上投入民生领域。完成自治区和市本级共5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3%、6.7%。城镇新增就业7.44万人,吸引高校毕业生来邕留邕就业11.8万人。分配各类保障性住房1.57万套,惠及4.7万名困难群众。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总参保754.52万人次,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参保率98.43%。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810元、每人每年6800元。养老服务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投入使用公办中小学校18所、新增学位3.13万个,公办幼儿园27所、新增学位8850个。医疗机构新增床位数1891张、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04人、注册护士1628人。“老南宁·三街两巷”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东盟文化和旅游片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邕剧《拦马过关》、粤剧《未央宫》入选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南宁籍运动员在第5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等国际重大赛事中获6金2银2铜好成绩,南宁市代表团参加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实现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个第一”。
(八)全力稳大局保平安,提升安全发展新高度。坚决落实中央、自治区决策部署,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打赢30多场疫情阻击战,实现由防到治转换,平稳度过疫情高峰。强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矿山、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防控,深入开展危化品、城镇燃气、自建房“三个集中治理”。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能源安全形势总体稳定,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全面提升,信访积案化解专项工作扎实推进,扫黑除恶斗争进入常态化,做好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首府社会大局保持安全稳定。
一年来,民族、宗教、保密、档案、退役军人、审计、统计、林业、人防、粮食和储备、机关事务管理、地方志、公共资源交易、供销、海关、海事、出入境边防检查、侨务、台湾事务、贸促、税务、气象、调查、水文、文史、决策咨询、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工作扎实推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公益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健康发展。一年来,我们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巩固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成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7件,出台政府规章5件,修改、废止规章9件。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交办的代表议案10件、建议227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100%;政协提案569件,其中,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交办的提案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99.65%、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交办的提案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100%。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推动“三要”重要要求落实,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首2022,我们经历的每一件大事喜事、力推的每一件急事难事、办成的每一件实事好事,都是首府南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奏响的精彩音符,都是干部群众辛勤付出、倾情投入谱写的华丽乐章。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邕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队伍,以及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南宁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受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疫情反复等不利因素影响,去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降幅明显,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下滑,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南宁仍处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县域经济不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还需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优质资源仍不足,老百姓还有不少急难愁盼的事亟待解决,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知难不避难,越是艰险越向前,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南宁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A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A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新时代南宁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节能减排降碳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目标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
提出上述目标,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既积极又稳妥,“跳起来够得着站得稳”。在不确定难预料不利因素增多、区域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实现目标需要付出更艰苦努力。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我们要抓政策、抢机遇,拼经济、搞建设,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以满格状态、顶格标准加力实现开局之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更高站位落实国家战略
国家赋予新定位新使命,这是南宁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要落实“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推动国家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规划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加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战略规划研究,找准符合南宁实际的实现路径,确定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指标体系。推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地实施,构建“一主三副”都市区空间格局,围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总体目标,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交往中心、先进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服务贸易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消费中心、金融中心。加快培育壮大南宁都市圈,强化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统筹推进都市圈资源要素合理布局。依托平陆运河建设,加快东部新城建设,谋划平塘港区综合开发,完善城市向海交通体系、物流体系、产业体系,推动向海而兴、向海图强。
启动建设融合发展合作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好中国—东盟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建设方案,争取国家支持,按照“一体两翼”空间布局,加速推进合作区建设。以五象新区为主体,谋划布局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融合化发展,加快发展面向东盟的金融结算、工业设计、工程技术、信息咨询、大数据、检验检测、法务等专业服务业,积极布局知识产权、节能环保等新型服务模式,推动现代商贸等产业提升品质,着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和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东部新城和“两港一区”为两翼,东部新城要围绕“临港产业新城”发展方向,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金属及化工新材料、林浆纸等大进大出临港产业,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的重要基地,着力打造向海经济先行示范区。“两港一区”要发挥铁路港与空港联动开发优势,加快综合保税区整体迁建,重点布局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跨境产业,服务好已在南宁与越南设厂的企业,支持更多企业通过“一企两国两厂”的模式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互补,打造跨境产业融合发展合作区重要承载地。
(二)更大气魄推进工业振兴
拼经济强产业,工业必须扛大旗、挑大梁。要树牢大抓产业大抓工业的理念,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两个方向”,走好内部培育、外部招引“两条路子”,推动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年内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全力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统筹安排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和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共100亿元以上支持工业发展,力争工业投资增长40%。开展“制造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推动一批项目列入自治区增产增效、补链强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3个500”项目清单,推动一批项目列入自治区“双百双新”项目计划。加强项目开竣工节点管理,开工建设龙电华鑫等项目300个,竣工投产比亚迪青秀项目等项目180个,持续推进潮力新能源电池铝箔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技术改造300项以上。加强“项目为王”产业链招商,紧紧围绕千亿元重点产业,瞄准国内行业前10名、关键零部件前20名和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力争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60个。
加快发展千亿元重点产业。锚定主攻方向,深化应用产业布局全景图,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维,加快补链强链延链,打造千亿元重点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大力引进新能源整车项目及关键零部件项目,推进比亚迪45GWh电池、汽车综合测试场等项目,打造面向RCEP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推进瑞声科技南宁系列项目、世纪创新智慧显示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光学声学、半导体、新型显示等产业与东部地区和东盟国家融合发展,把握电子信息产业在新能源、新基建领域的增长点,加快培育壮大汽车电子、光伏、信创产业。金属及化工新材料产业,加快建设六景电池新材料产业园、六景化工园,围绕新能源电池产业引进和建设碳酸锂、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上下游项目,加快打造国内重要的电池新材料制造基地。铝精深加工产业,加快建设铝精密加工、铝铸造、再生铝三大专业产业园,积极引进国内再生铝和铝精深加工企业,实施南南铝加工价值链提升工程,打造铝精深加工部件研发制造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动轨道及车辆配套大部件、牵引信号控制系统及零部件等延链补链项目落地,打造轨道高端装备产业链。规划跨境物料处理装备产业园,推动美斯达重工灯塔工厂及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发展水污染处理、固废处理等环保环卫装备产业,支持博世科等企业开拓市场。林产品加工产业,以太阳纸业为龙头,引进高端纸制品加工企业及配套企业,构建“原材料及造纸助剂—木浆、竹浆、蔗渣浆—纸制品—包装印刷”造纸全产业链,打造横州高端纸制品产业园。开工建设爱阁工房绿色家居智造园等项目,引进家具家居头部企业,构建“原材料—人造板—高端绿色家居”木材加工全产业链。食品加工产业,推进红牛饮料、海天调味品生产基地、农夫山泉天然水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壮大调味品、肉制品、预制菜等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食品产业基地。
深入实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大会战。探索运用“地方+央企+整体推进”模式,全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完成300亿元以上。加快建设“两港一区”,建设疏港大道和临港大道,抓好“两港一区”交通衔接,完善园区各类基础设施,确保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东部新城供排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体、公园、商业等设施配套,加快主城与新城的快速通道建设,启动张六大道改扩建项目,把新城与主城连成一片,让新城企业员工愿意来、留得下、发展好。
大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市级龙头企业培育库,新增1家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实施中小企业培育“三个一”工程,创建自治区级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加强企业上规入统工作,建立临规企业培育库,加强要素保障和服务指导,力争新增上规入统工业企业150家以上。
南宁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必须振兴工业,唯有此路别无他途。我们要倾尽全力、久久为功,跑出工业“加速度”,构建经济新循环!
(三)更快速度推动服务业回升
三产兴则城市活。要促进消费快速回补、大幅增长,推动服务业企稳复苏、提质增效,力争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业企业400家、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115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500亿元,力争获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加快提振大消费。开展“食在南宁”、“惠民购车”、“供销大集”等促消费行动,实施电商造节,举办网上年货节、“三月三”电商节等线上促销活动,鼓励电商直播,形成“季季有品牌、月月有活动、周周有促销”的浓郁消费氛围。引进国家级品牌展览,培育消费类展览。打造数字化交易平台,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恢复市场信心,提高住房品质,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吸引外地人士来邕置业,扩大住房消费。瞄准90后、00后等年轻群体特别是东盟青年群体,大力发展时尚经济、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品牌经济。积极引进国际知名消费品牌,壮大更多本土消费品牌,鼓励山姆会员店、奥特莱斯等做大业务,引进京东家电超体店等项目。布局和提升一批夜间经济、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发展食、游、购、娱、文、体等创新业态,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新地标,特别要大力发展夜经济,唱响“中国不夜城 浪漫夜南宁”,让南宁这座“晚睡的城市”,越夜越精彩。
加快发展大物流。完善跨境物流体系建设,力争南宁面向东盟的航空、铁路货物运输做到定点、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价格“五定”。推动建设南宁高铁物流基地,加快南宁国际铁路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升农产品交易中心、吴圩机场等物流枢纽功能,力争开辟1—2条国际货运航线,吴圩机场全年完成国际货邮吞吐量突破10万吨。围绕平陆运河内河I级可通航5000吨船舶标准,提升平塘江口至六景水路配套通航能力。降低物流综合成本,大力发展跨境运输和多式联运,扩大中越班列、中欧班列、南钦班列、西江集装箱航线、两广班列开行规模,提升公、铁、水多式联运质量,重点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经南宁至东南亚的运输通道,努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公铁海空”多式联运货物集散中心。
加快发展大金融。加强项目筹融资策划和服务,力争促成有效融资2000亿元以上。推动企业直接融资,开展企业上市攻坚行动,在规范改制、要素资源、财政奖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争上市(挂牌)企业1家、在审企业3家、进入辅导企业4家、纳入自治区后备库企业35家以上。提升国有企业主体信用评级,拓宽信用债券入邕渠道,扩大“绿色债”、“科技创新债”等创新债券发行。推动“基金+产业”、“产业+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加快设立各类子基金并招引各类优质企业落地。做大做强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深入推动跨境金融发展,积极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数字人民币等试点,支持龙头企业设立跨境资金结算中心,推动富邦华一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引进一批金融配套服务机构落地,力争中国—东盟金融城新增金融机构(企业)80家以上。持续创建供应链金融示范区,推动建设供应链金融产业园及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和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保险+服务+物联网”电梯责任保险模式等保险创新项目落地。
加快发展大文旅。以承办好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实施文化旅游提升年行动,加快建设国家旅游枢纽城市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中国绿城 老友南宁”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实施首府文化品质提升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举办“壮族三月三”和第24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提升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和“绿城歌台”等文化品牌影响力,创作排演现代邕剧《茉莉花开》、舞剧《山水之约》、邕剧《天香》等精品剧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三街两巷—水街—中山路一体化工程、牛湾文化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2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