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法院思想政治、宣传文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围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全面总结了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先进经验,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法院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在“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中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之力助推新时代新征程法院现代化建设,努力为**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有力司法支撑和服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学在深处,在一体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树立正确司法理念
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法治篇”和“文化篇”,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作用,在指引推进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树立正确司法理念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发挥统领性根本性作用。**法院要一体贯通学习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汲取和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在新时代司法审判实践中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坚定文化自信、法治自信中牢固树立正确司法理念,确保**法院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理解和把握“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理念,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办案的关系。“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理念是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之一,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我国自古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没有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力量引领是办不到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因此,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包括司法工作在内的党和国家事业全过程各方面。具体到司法审判工作,要求人民法院必须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确保党的领导发挥整体性的引领、管理、监督、保障作用;同时,要坚持法治思维、坚守法治底线,决不能把“讲政治”庸俗化,防止把“服从组织”变成“盲从领导”。
理解和把握“民为邦本”的价值观,处理好能动履职与被动司法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命、人心、人力的思想源远流长,积淀形成了“以人为本”“明德慎罚”等司法理念和原则。这些理念和原则由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等鲜明立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反映到司法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司法为民”“为人民司法”为基本价值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人民法院能动履职,主动追求和保障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裁判居中、立场不居中,正确处理司法中立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在客观中立、公平公正地对待各方当事人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主动调查、法官释明、举证责任分配等方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解决群众反映的堵点、难点问题,使司法裁判“文本法”的适用符合人民群众感受的“内心法”,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到每个当事人、每个具体案件上。
理解和把握“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处理好“抓前端、治未病”与“抓末端、治已病”的关系。从古至今,“和谐共存”始终是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天人合一”就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和谐共存”,主张整个人类社会乃至自然世界都应当实现和谐安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这些科学论断是“天人合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具体到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依靠不等靠,更加注重运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会同司法行政等部门做好调解组织、调解人员等的业务指导,努力以调促和。同时,要坚持“和解”不“和稀泥”,把握好依法裁判的引领示范意义与劝和促调工作的关系,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在查清案件事实、证据的基础上依法开展调解工作,不能以简单“摆平事端”为目的开展调解,不能以牺牲法律原则为代价促进调解成功。
理解和把握“德法兼顾”的治理观,处理好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关系。中国历来强调德法兼修,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核心。法治与德治同向发力,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的司法为民传统。只有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推动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才能走进人心、办好案件。这就要求司法机关既要守住依法办案的底线,把法律效果作为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基础;又要防止片面、孤立地强调法律效果,积极回应社会对公平正义的渴求,让司法裁判与民意同频、与社情共振、与大局合拍,最终实现良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的真理观,处理好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关系。“实事求是”有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实事求是强调要探求事物本身的规律,在实践中寻求真理。在司法领域,它体现为重视实质正义的法律文化,包括严格遵循依法纠错等,以实现客观公正、实体正义、人民满意的司法裁判。在这种实质法治观的指导下,人民法院要重程序但不唯程序,坚持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重,按照是否有利于查清案件的真相、是否有利于定分止争、是否有利于维护司法权威原则,通过坐堂问案和巡回审判相结合、当事人举证和法官调查相结合,最大限度还原案件事实真相,最大限度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二、抓在要处,在能动履职中服务保障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的新要求。**法院要坚持高度的文化自觉,进一步把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代方位和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坚强司法保障。
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之一即“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主要体现为思想理论,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审判机关服务保障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时刻绷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增强斗争意识,提高斗争本领,用足用好法律武器,依法惩治歪曲历史、丑化英烈等意识形态领域犯罪,把个案中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用坚定的政治立场予以回应,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确保文化发展建设“不变色”。要坚持把互联网作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依法打击整治发布网络政治谣言和有害信息、“网络水军”造谣引流、舆情敲诈等犯罪活动,营造清朗网络文化空间,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坚决管好管牢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牢牢掌握司法机关内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同人民法院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实现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具体化、全覆盖,确保司法领域意识形态绝对安全。
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体现文化理念,反映文化软实力,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3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