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党建理论汇编(15篇)
目录
1.坚持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3
2.保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 12
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22
4.以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30
5.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科学内涵 35
6.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41
7.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高校力量 51
8.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 55
9.遵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的原则 65
10.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伟大建党精神 75
11.以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 79
12.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83
13.建好用好建党主题片区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87
14.牢牢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 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91
15.高目标引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方向 97
坚持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六个坚持”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放在首位。《决定》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 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领导制定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随着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向前推进,我国改革逐渐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系列长期积累的矛盾相互叠加交织,一些新出现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向前推进。
以巨大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触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复杂尖锐,必然会遭遇各种阻力和障碍,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党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断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优势,是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深化改革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全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造积累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美好蓝图不断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动力和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党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改革的宝贵经验,集中体现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六大方面,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引。
2 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我国能保持长期稳定,没有乱?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更广、触及利益更深、推进力度更大,协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任务更重,只有党能够依靠自身组织和制度优势担负起这一重任。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以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关涉全局的深刻调整,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必须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我们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通过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对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科学回答新时代为什么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怎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改革,在不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掌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主动。
党拥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领导能力。一是战略规划能力。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新时代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党始终强调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作为领导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手棋”。在战略规划牵引下,党领导的改革和现代化事业能够始终坚持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一以贯之。二是组织动员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党中央一声号令,就能够组织和调动全国各方面力量,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汇聚磅礴力量。三是决策落实能力。决策落地见效是改革推进的“最后一公里”,健全的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是党领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狠抓落实促改革的能力,强调要“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的党风政风,有助于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使改革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3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始终朝着正确政治方向稳步推进。
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改革愈进愈深、愈行愈艰,必须熟稔水性、把稳船舵,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根本方向。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各项改革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确保把党的领导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两个确立”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两个维护”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只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确保全党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始终确保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领导落实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各级党委(党组)负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心向背决定改革成败,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认同度是检验改革政治方向的重要一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归根结底是要让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脱离了群众,改革将无以为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密依靠和团结广大人民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始终维护人民利益,由人民检验和评判改革的成效与得失。
保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从战略上谋划和部署改革和发展,是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在于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坚持历史自觉和正确的改革方向,从战略上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在“为了谁、依靠谁改革”的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
《决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力量,也是共享改革的利益主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的成效要由人民来评判。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着力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改革开放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不断为全面深化改革夯实群众基础。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改革成败得失归根结底要由人民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那么,检验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应该是人民利益标准。我们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
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我们只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就一定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什么、不改什么”的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确保改革开放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行稳致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在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不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坚定“四个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纷争干扰所惑,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守正创新是改革的本质要求,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提升和巩固我们的制度优势,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在“怎样改革”的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
《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波及范围巨大、涉及领域巨大、牵扯利益巨大、面临挑战巨大,事关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国内和国际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我们必须切实增强运用科学思想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全局性、前瞻性和坚定性,善于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制定策略,既要运筹帷幄,又要决胜千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做到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断开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坚持系统观念,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任务之全面、内容之深刻、影响之广泛前所未有,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勇于开拓创新,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决定》强调,“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不断在革命性实践中开拓创新。《决定》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只有勇于实践,才能解放思想,获得真理。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唯一的办法就是敢闯敢试,不断地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通过实践获得新认识、新理论,通过实践来检验认识,再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理论,最终形成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以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向自己开刀,才能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招。40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不断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内容提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包括“坚持系统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坚持系统观念”这个重大原则,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
坚持系统观念是改革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强调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统筹兼顾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把握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以全局观念谋划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才能更好注重系统集成,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和工作方法。
新时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坚持系统观念得到了充分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们高度重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强调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全面深化改革。对涉及面广的改革,我们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牛鼻子”,重点突破、攻坚克难,同时又推进配套改革,形成各项相关改革协同推进的合力,消除各项改革措施相互牵扯甚至相互抵触的问题。
坚持系统观念贯穿于我们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我们党始终坚持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坚持系统观念,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加强制度创新联动和衔接配套,不断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提升改革综合效能。
坚持系统观念,离不开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只有始终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增强各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方向目标清晰、战略部署明确、方法路径高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自上而下形成党中央领导改革工作体制机制。正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注重把握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一些重大关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各种矛盾更为错综复杂,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这些重大关系,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保持稳定并不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处理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既要始终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又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讲辩证法、两点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前提,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就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社会活力迸发的前提和保障,社会活力的迸发则会进一步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同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
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只有二者同步推进,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坚持系统观念,抓好改革落实?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坚持系统观念提出的新要求,齐心协力抓好改革落实,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总目标引领下统筹部署、分领域推进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六个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七个聚焦”,增加了安全领域,对各领域目标要求也与时俱进作了丰富和完善。这些目标要求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七个聚焦”既抓住根本、突出重点,又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将改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对改革进行整体谋划、系统布局。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既准确领会每个“聚焦”的鲜明指向和丰富内涵,又对照总目标把握好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协同配合,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
把坚持系统观念贯穿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注意把握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因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抓好改革落实,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视野下,坚持系统观念,把各项重大改革举措的落实统一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比如,《决定》围绕教育、科技、人才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围绕开放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围绕法治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等。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刻把握各项重大改革举措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增强各方面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以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文明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当今世界,文明相处之道就是文明的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和包容共存。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可以极大拓展不同文明之间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世界文明百花园的丰富、发展和繁荣。
第一,承认、尊重、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正如生物的多样性是生命世界的基本特征,是生态系统的生机与活力的象征一样;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世界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的象征。文明的多样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前提,也是文明繁衍发展的根本结果。“物相杂,故曰文”。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族裔的人群,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历史环境之中,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价值观念;历史上的每一种文明,都有自身发生和发展的演化历程,都有自身的形态、特征和优缺点,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同文明之间确有特色、地域之别,但绝无高下、优劣之分,都应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平等的尊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每一种文化要实现自身的历史性赓续,各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有包容心态和开放胸襟。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本来面目。推动文明的对话、互鉴和交流,其根本前提就是承认、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坚信现代世界完全容得下多样性的现代文明。
第二,交流互鉴是实现文明传承创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借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历史上的各主要文明形态,都是在交流互鉴和交往沟通中形成自身的复合性特征。中华文明就是以中原农耕文明为主导,融合北方游牧文明等形成的复合性文明,并受到佛教、伊斯兰教等的影响;西方文明也不独是两希文明的产物,在中世纪,它融合了日耳曼文明和斯拉夫文明,在近世,受到东方文明的影响。古代印度发明的数字,经过阿拉伯文明的改造和传播,最终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数学思维基础;中国古代的科技与发明,通过欧亚北非大陆的文化交流传播到西方,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交流与发展。即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文明也并未化约为以现代西方为单一形态的文明,反而随着现代化向非西方世界的拓展,世界再次呈现文明、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与拓展,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终结了“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从根本上拓宽了不同国家、民族或文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历史空间。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文化理念,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关于文明的和谐共存、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繁荣的重要智慧。古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象征。丝绸之路谱写的文明互鉴的恢宏史诗,穿透历史,开启当下,照亮未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当今世界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文明的平等对话、互鉴包容开辟新的道路。这是中华文明为当代世界文明的普遍交往作出的新的历史性贡献。“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不同文明之间相处也当“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秉持文明多样、文明平等、文明包容的理念,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对话、互鉴中和谐共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把握文明的本质,领会文明的真谛。
第三,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指引。这一理念凝聚了全世界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超越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为国际社会实现最广泛的团结与联合提供了可信的价值纽带。?与西方兜售的普世价值不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当今世界文明的普遍交往、对话和交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全人类高度的价值理念,它与我们主张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内在契合的,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内在契合的。
当今世界面临着一系列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性挑战和问题,这些挑战和问题依靠任何国家都很难独自面对和单独解决,世界各国唯有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才能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文明已经因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而结成一个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国际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部复杂精巧、有机一体的机器,拆掉一个零部件就会使整个机器运转面临严重困难,被拆的人会受损,拆的人也会受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民族和文明正常相处、普遍交往的现实需要。
为此,我们应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环境,营造公平与正义的国际秩序,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承认、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推动不同文明在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中发现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应对全球性挑战,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科学内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谋划、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对于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一是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矛盾学说及发展阶段原理。《决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优化和“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动力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进步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全会强调,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现代化建设能力”。
二是实践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要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和推进各项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
三是开拓创新党的理论成果。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需要先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理论来指引。这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不断进取的历史逻辑。全会以推动和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各领域作出科学的改革部署,开拓创新党的理论成果,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主动精神,向国内国际发出了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时代强音,在改革开放以及民族复兴道路上,都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掌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科学内涵非常丰富,核心要义包括目标与主题、系统谋划与重点部署等。一是坚持目标导向,贯穿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根据目标导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展开,把改革推到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新高度。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继续完善和发展”,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制度规律的不断探索和继承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主题确定为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二是突出改革重点,注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集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和重大问题为提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对改革的整体谋划、系统布局和重点推进。重点部署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部署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坚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通过改革有效破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风险挑战,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是发展所需,更是民心所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等,多方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四是强化政治保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决定》设置专门部分部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既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证,又持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统一起来。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制度,健全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
践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科学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基于问题导向提出的“七个聚焦”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力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原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运用。
一是经济上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以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来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二是政治上要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把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三是文化上要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社会上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解决共同富裕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生态上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六是安全上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七是领导上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力。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立足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部署安排。深刻理解这一重要命题的涵义和价值,挖掘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对于引导人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共识和合力,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1.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大意义?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压舱石”,决定着人们的思想立场和行为方向。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鲜明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理想信念和理想信念教育,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挺膺担当、积极作为,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把亿万民众团结在共同理想的旗帜下,同心同德、攻坚克难,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常态化制度化是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决定了理想信念教育不能搞“一阵风”,必须注重实效、久久为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于磨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在时间上的持续性、经常性、日常性,能够使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个体成长成才的全周期、全过程,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在方式上的规范性、系统性、体系化,能够把理想信念教育的举措上升为具有刚性约束的制度安排,通过建章立制的方式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落地生根、走深走实。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具有突出时代价值。第一,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持续不断地推动广大党员、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以钉钉子精神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部署落到实处。第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更好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现实挑战,必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理想信念在全社会范围内牢固树立起来,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第三,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必须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着力点,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方式破解坚定理想信念“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更好地用理想信念固本培元、补钙壮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第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未来。必须结合青年的思想特点,探索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规律,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理想信念的火种一代代传下去,引导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2.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基本经验?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上展开了深入探索,深化了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一项复杂的实践课题,要综合考量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教育上的系统设计、全局谋划、整体推进。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思想理念,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有机融入党内集中教育、国民教育、公民道德建设之中,扎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是将理想信念教育同党内集中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紧密结合起来。党内集中教育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加强党内集中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助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例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就是旨在形成教育引导的长效机制,推动党内集中教育走深走实,解决一些党员身上存在的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的问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制度安排之中。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为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之中。《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点任务中的第一条就是“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建设的常态化制度化,是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体现,为理想信念教育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制度保障。
坚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项常修常炼的终身课题。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必然要落脚到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修养、自我提高上,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常修常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牢记,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甚至背叛初衷肯定会出大问题。”新时代以来,党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注重引导广大党员、群众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一是在常态化的理论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与加强党性修养是有机统一的。新时代以来,通过创新党内学习制度,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各层级学习制度,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坚持不懈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断巩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根基。二是在常态化的实践锻炼中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以来,通过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健全年轻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工作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实践在一线、服务在一线、锻炼在一线,立足本职工作践行理想信念,通过社会实践锻造理想信念坚定性。正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的,全体党员要“把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自觉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苦干实干”。
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规范性。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理想信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蕴含着深层次的行为规范要求。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理想信念及其教育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规范要求,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他提出了检验一个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六个是否”的标准,即是否能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政治定力,是否能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是否能对工作极端负责,是否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否能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是否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六个是否”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阐明了理想信念的政治定力标准、宗旨意识标准、工作态度标准、奉献品格标准、担当精神标准、廉洁纪律标准,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明确了具体的标尺。
3.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必须坚持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价值观培育机制、文明培育机制、公民道德建设机制的一体化探索,在实践中形成铸魂育人的强大合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着力探索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人们在感悟真理真知中坚定理想信念。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善于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和体制制度优势,做好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要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实践中践行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深深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争做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者、追梦人。
着力探索价值观培育机制。《决定》提出,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和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政策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在推动全社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
着力探索文明培育机制。《决定》提出,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推动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式。新征程上,要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创新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运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载体,将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在文明实践中感悟和坚定理想信念。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加强对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各类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推动人们在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带动下自觉坚定信仰、坚守信念、坚持信心。
着力探索公民道德建设机制。《决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引导人们在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建立健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旗帜鲜明地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批判错误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的过程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紧密结合网络空间道德生活的新动向、新态势,探索网络空间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形式,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精准性、针对性、长效性。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贡献高校力量
103年前,革命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并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凝练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既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传承者、弘扬者。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更优异答卷,作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实践的、也是理论的,要深化学理阐释
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百年经验的深刻总结,与党的伟大实践相互生成、相互推动,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成果,体现了“两个结合”,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昭示了信仰追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明确了奋斗主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揭示了精神品格,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了政治立场。
伟大建党精神是重大理论命题,从源头上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最大精神密钥,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同时也是珍贵的理论宝库,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作为服务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高校有能力更有责任通过体系化、学理化阐释,把伟大建党精神上升到学理认识、上升到理论规律,在阐述真理、阐释学理、阐明道理上下功夫,使之真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39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