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最早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此后又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这一概念,并强调要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总结和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理论突破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着眼于一般性技术进步的局限,将其提升至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度,并看到了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引发的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关于生产力认识的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成为引领世界发展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新质生产力理论开拓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新路径
世界经济总是处于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任何后发国家都不会甘心落后,都有赶超的强烈愿望。然而,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出发探寻赶超之路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外生增长理论描绘的各国经济的趋同在现实中没有实现,而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结论支持各国经济的发散和分流,二者都没有提出后发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可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国竞争加剧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形成的历史性交汇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的新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崭新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将我国在崛起过程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理论学说,揭示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一般规律,为后发经济体实现经济赶超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回应了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可能性及其现实路径这一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新质生产力理论描绘了一条通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生产力跃升的赶超之路。赶超的起点是科技的赶超。诚然,发展中国家能够在与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中享受到技术外溢的福利,从而推动国内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国际化进程。但是,这种外溢的技术只会是一般性的科学技术,这种技术带来的升级换代是将发展中国家锁定在产业链、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升级换代,这种技术所促进的国际化进程是发展中国家沦为发达国家经济附庸的国际化进程。这种技术带来的不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赶超,而是持久的落后。真正能够带领发展中国家走向赶超的,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引发的生产力的跃升。这种生产力的跃升才是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的根本力量。但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力更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基于此,新质生产力理论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视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主张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实现生产力的跃升,通过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赶超。
新质生产力理论展示出一条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的赶超之路。赶超的落脚点是产业的赶超。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是一国增强核心竞争力、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在现有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垄断,企图将发展中国家长期锁定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处于“低端锁定”中的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自然难以实现赶超。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框架下,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这一理论主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即通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来冲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推动本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形成实现赶超的先进生产力。遵循这一理论脉络,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就不能被动地接受国际分工,而应该主动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依靠产业的赶超实现经济的赶超。
?新质生产力理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话语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最早在世界银行2007年发布的《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提出,用以形容一些发展中经济体在达到一定收入水平后不能保持经济持续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42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