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进一步部署。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当前,随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催生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产业新业态,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人才是第一资源,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相比,人才在创新活动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在生产过程中,人才以先进的理念、前沿的技术、专业的能力、过硬的素质等将生产各要素灵活组织、有效统筹。人才作为科技创新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主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千方百计抓好人才工作,为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做优存量,加快培育高层次人才。人才培养是长期的、系统的过程,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工程。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推动高校积极完善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使教育发展顶层设计与先进生产力发展同向同行。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所需学科专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业。要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加强多元化人才培养,发挥高校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牵引作用,自主培养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6G等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数字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进一步推动人才供需平衡。要加快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聚焦国家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按照“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思路,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管理与评价,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高标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45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