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高校力量(学校)

为更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高校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积极倡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激发精神力量。文明交流互鉴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和文化根基,是在国际秩序加速变革,人类不同文明之间互动不断增强、矛盾与冲突也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对不同文明之间该如何相处这一世界性问题给出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是展示教育国际形象与体现竞争力的典型标志,必须在心怀家国的同时放眼全球,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高远的价值追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以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担负起以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具有文化积淀和人才储备优势,应强化责任意识,整合各类资源,肩负“研究者”“传承者”“讲述者”“连接者”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高校力量。
    肩负“研究者”的使命,为文明交流互鉴领航。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型文明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沉淀为底色,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应加强对文明交流互鉴实践路径、价值意蕴、理论基础等的深入研究,系统梳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还原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内容以及经验启示,为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世界现代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为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
    肩负“传承者”的使命,为文明交流互鉴探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能,要扎根中国大地,做好中华文明的守望者,根植文化自信、自强基因,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开放包容、守正创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社科研究机构、重要智库和专家学者的联合,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肩负“讲述者”的使命,为文明交流互鉴强音。A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一条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为知识、人才、文化生产与传播中心的高校是传播链条中极为关键的一环,覆盖国际传播的全要素、全过程、全空间,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高校要在创新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方面有所作为,将其作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提炼更多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更好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也要通过人才培养、教育对外开放等多种方式渠道讲好中国故事,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国际社会更好读懂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肩负“连接者”的使命,为文明交流互鉴搭台。高校是中外对话的桥梁,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近年来,高校对外合作的办学机构、办学项目和人文交流平稳发展,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平台和交流渠道,伙伴遍及全球、领域日益增多、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高校要畅通大学师生国际交流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和文化对话,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充分利用世界重要教育资源,营造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要更加重视文化文明层面的对话和交流,拓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促进精神传承和心灵融通,更好地为世界文明对话服务,通过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更好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找准路径渠道切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互鉴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高校具有不同的历史传承和优势特色,应该在这项事业中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抓住关键要害、找准路径渠道、形成集合力量,切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抓住重要区域。一是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要。“一带一路”建设是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生动实践,高校要主动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推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撑,实现共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4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