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甘肃视察精神心得体会发言(7篇9430字)

    总书记甘肃视察精神心得体会发言(7篇9430字)
    1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甘肃天水、兰州等地考察调研,在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听取甘肃引洮供水工程建设运行情况汇报时指出,要多抓这样造福人民的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道尽我们党的初心所在、使命所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习近平总书记的“甘肃足迹”,从中感悟“人民”二字背后的千钧分量,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为民篇章”。
    感悟“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滚烫初心,时时厚植爱民之情,在“躬身为民”中拉近干群关系。“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201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甘肃定西考察调研,了解到陇中百姓饮用水是一大问题,语重心长地叮嘱当地负责同志:“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十一载弹指一挥间,曾经“苦瘠甲于天下”的陇中地区,如今已是汩汩清水奔流,甘甜的洮河水惠及近600万群众。新的赶考之路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主动当好群众最可靠的“主心骨”。要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强烈使命感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出实招、下实功,让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感悟“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为民恒心,事事扛实为民之责,在“担当落实”中回应民情关切。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发展才有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千家万户,每次到地方考察,总会深入到群众当中,知晓民情、体察民意、嘘寒问暖,诚如总书记所说,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发展导向,厚植“枝叶关情,念兹在兹”的为民情怀,自觉把“国之大者”作为“责之重者”、把“民之关切”作为“行之所向”,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解难题。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大力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方法,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察民情、听民声、体民意,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之姿托起群众的幸福梦。
    感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坚定决心,处处善谋利民之举,在“挺膺实干”中增进民生福祉。“心之所系,行之所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迈步新征程,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需求日益增加,唯有真抓实干,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方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既要当好人民群众的“孺子牛”,又要做好解决群众问题的“战斗员”,真正做到心为民想、利为民谋、身为民行。要积极发扬“钉钉子”精神,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以“久久为功,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努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
    2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甘肃天水、兰州等地考察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优化便民惠民服务等开展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一心,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工作。广大基层党组织当循迹总书记的“甘肃之行”,精准在强化党建引领、保障民生福祉、贯彻新发展理念等方面下足功夫,因地制宜巧解基层治理疑难杂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富民兴业新篇。
    抓住“小细节”挥好党建引领“指挥棒”,以“夯基筑本、举旗定向”筑牢基层治理“主阵地”。基层情况“千变万化”、基层事务“千头万绪”、基层群众“千家万户”,各级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着力抓好组织里的“带头人”,通过加强支部建设、建强领导班子、开展党员培训等举措,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所向披靡”的“战斗力”;要用好“小网格”这个基层治理“新工具”,建立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上门走访、结对帮扶等工作制度,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因地制宜设置网格,切实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精确化水平,以“小细节”推动“大治理”;要整合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等阵地资源,打造集便民服务、群众议事为一体的“红色家园”,力求在与“网”同频中凝聚共识,筑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阵地”。
    办实“小事情”谱好干群联动“协作曲”,以“念兹在兹、枝叶关情”激活基层治理“内驱力”。基层治理任务艰巨、纷繁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为大、民生为要,要紧扣群众实际需求特别是‘一老一小’等重点,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将人民群众在心中“置顶”,设为“特别关注”,以“念兹在兹”的责任感将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民生诸事牵挂于心,不仅要在“家常话”中听民声、在“牢骚话”中知民意,更要精准妥善解决好“民心所系”的“急难愁盼”,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要认真践行“四下基层”,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化、常态化机制,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搭建“干群连心桥”,持续以“民呼皆有应”深耕基层治理“责任田”。
    立足“小切口”奏好多元共治“交响乐”,以“合抱之木、聚势谋远”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众人拾柴火焰高,坚持多元参与、共治共建,营造民主、和谐的基层治理氛围,要引导各级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建立从“单兵”作战转向“整体”协同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持续把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下放,为基层社会治理“赋权”“增效”;要坚持“造血”与“输血”并重,实现政府“一肩挑”到社会力量“齐参与”的基层治理方式转变,在加强对社会各方力量“充电赋能”的同时,又通过搭建平台和强化政策保障,营造良好的共建共治“新生态圈”;要广泛吸纳各领域各类型党建“朋友圈”,搭建“榜样力量”“邻里中心”等自治平台,完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运行机制,打通多元共治的“核心环节”,真正让“党建+”化身民生“百宝箱”,推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3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甘肃天水、兰州等地考察调研,了解当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化社区便民惠民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当循迹总书记的“甘肃之行”,走好新时代的“文物文化发展、民生保障发展、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在新征程上坚守自我、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谱写华丽篇章。
    坚定文化立场,“立根铸魂,守本归真”,走好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的发展之路。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先后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甘肃天水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进行考察,并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文物和文化传承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我们要始终坚定文化立场,培养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大局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住中华文化的“本”与“真”。“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从内心深处认同文物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坚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以高度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坚持人民至上,“思民所忧,解民所盼”,走好民生保障、为民造福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枣林西社区考察时强调,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党员干部要在总书记的足迹中,感悟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原则,以为民增福祉、谋福利、惠民生为干事之本,坚持因地制宜思民之困、听民之忧、解民之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们要始终把民生发展当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路上的重大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以“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矢志不渝保障人民生活,在新时代彰显共产党人初心不改、大道不移的为民情怀,答好“民生发展考卷”。
    坚守生态保护,“持续优化、和谐共生”,走好绿色发展、生态建设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兰州时,盛赞“黄河之滨也很美”,寄望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极大地激发了金城儿女的自豪感和加快绿色发展的决心。时隔五年,总书记再次来到兰州,在黄河兰州中山桥段,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出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殷切关怀,贯彻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好生态发展路线,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时刻践行并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方向,始终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绿色生产力转变为新质生产力,把绿色发展当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思想,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发展“主旋律”,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觉悟,奏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
    4
    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今年4月,在重庆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次甘陕之行,总书记在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西社区考察时再次强调,“民生为大、民生为要”。广大党员干部应跟随总书记的“甘肃足迹”,抓紧特色产业“牛鼻子”,按下惠民工程“加速键”,提升社区服务“精细度”,使老百姓口袋“鼓起来”、生活“甜起来”、心头“暖起来”,在陇原大地上书写民生的“幸福新篇章”。
    抓紧特色产业“牛鼻子”,要因地制宜谋发展,让百姓口袋“鼓起来”。在甘肃天水,总书记考察了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享誉中外的花牛苹果,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生态果”“致富果”。总书记在同乡亲们交流时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实现乡村产业的兴旺,需要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切忌“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如果脱离地方实际,生搬硬套别人经验,不仅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丢掉当地特色优势。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走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道路,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种则种、宜旅则旅,牢牢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紧扣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明确自身定位,理清发展思路,聚焦重点领域大胆探索、大胆突破,推动本地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新进展,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按下惠民工程“加速键”,要久久为功抓落实,让百姓生活“甜起来”。引洮供水,是甘肃规模最大、受益人数最多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如今,甘甜的洮河水汩汩流淌,近600万群众告别了苦咸水。总书记说,“要多抓这样造福人民的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千万工程”经过20年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三北”工程历时40余年,逐步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引洮工程延续半个多世纪,缓解了甘肃地区水资源匮乏问题……伟大的事业从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和锲而不舍的耐心。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就要坚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抓好落实、抓出实效,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踏踏实实“跑好自己这一棒”,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将任务执行到位,交出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提升社区服务“精细度”,要用心用情解民忧,让百姓心头“暖起来”。在枣林西社区,总书记同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亲切交流。他说:“社区工作根本上是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关键是要搞好服务,特别是要抓好‘一老一小’这两个重点。”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工作越贴近民生,就越贴近民心,群众就越满意。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及时掌握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从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中找到社区工作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以精准有效的举措真正满足居民所需,切实增进群众幸福感,架好“最后一公里”连心桥,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同时,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因人施策,因类施策,让社区服务更精准,主动摸排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困难,例如老旧小区的设施改善、环境整治、电梯加装、“一老一小”特定服务等,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5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天水、兰州等地考察调研,不仅关切着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和民生工程取得的成效,更以高瞻远瞩的目光,聚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追寻总书记的“甘肃”足迹,瞄准“特色产业”“为民服务”“绿色发展”关键词,秉承使命、砥砺前行,在中国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5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