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也是这个时候,在北京王府井地铁站的墙上,看到了一群孩子们的“画作”,是一组与科技相关的绘画作品。画中描绘的是每个孩子心中所想象和向往的未来。当我正驻足观赏并为之惊叹的时候,身边也传来了赞许之声:
“这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真棒!多么具有想象力的画啊!”
……
听着听着,我突然间意识到,观察和想象,这两者正是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从眼前这些“小画家”的作品中,人们已经感受到了这两个要素。那么,他们真的会成为未来的达·芬奇、拉菲尔、凡高、莫奈? 想必,事实并非如此。
从鸡蛋到蒙娜丽莎
也许,要问这些小作者中的任何一位,达·芬奇是怎样成为一位伟大画家的,十之八九你会得到相同的答案——画鸡蛋。
没错,鸡蛋正是里奥纳多·达·芬奇走向成功的起点。少年时代的达·芬奇正是在反复的观察中,不断的重复同样的功课。虽然都是鸡蛋,可这世界上不大可能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鸡蛋。观察每个鸡蛋的特点,找出细微的差别,再用他尚显稚嫩的笔触将它们一一画出。且不说这份超越他人的观察能力,单说这份毅力已是寻常人所不及的。谁都希望成功能来的快一点,小达·芬奇肯定也不例外。但是,成功之前离不开充足的积累,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
意大利的老师告诉达·芬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画家,就去画那些鸡蛋吧。结果达·芬奇用那些鸡蛋积累出了一幅伟大的作品——《蒙娜丽莎》!
那么,中国的老师呢?看着小作者们身后那一个个指导老师的名字,我不禁在想,他们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小艺术家”们吗?
也许是这样吧……
不过,如今的社会,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重产量,不重质量的流水线。在急促的生产需求要求下,如何尽快完成任务才是第一要务。不知道这些“小艺术家”们,是否得到了反复不停的画鸡蛋的时间?
从苹果到黑洞
有一个美国式的故事: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拿出了一个苹果,然后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其中一个孩子回答:“这是一个鼓。” 老师纠正了孩子的错误。在一般人眼里,这太正常不过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孩子的母亲以老师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为由将其告上了法庭。因为,这位母亲认为孩子可以把那个圆圆的苹果想象成任何一种圆形的东西,老师虽然给出了正确答案,但同时他让孩子失去了任意想象的空间。诉讼的结果,更让我们难以想象,这位母亲最终胜诉了!
有人一定会觉得难以置信,但这是发生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绝对真实的故事。它告诉人们,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有权力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或许,中国孩子永远也不会说出那个美国孩子关于苹果是鼓的答案,或者也不敢说出这样的答案。
我当时站在画前许久并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是画展,为什么非要给孩子加上那些条条框框,为什么只能泼墨于同一个题材?给命题作文,中国的孩子还无法走出这个圈圈。从一幅幅画卷中看得出,我们的孩子并不缺乏想象力,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能将想象力保持下去。
苹果就只能是苹果?
当牛顿被苹果砸到的时候,吃之前,他已为世人留下了三条伟大的理论……
史蒂芬·霍金认为,宇宙就像是一颗饱满的果壳。当失去想象力的孩子们得到这颗果仁的时候,是将意识拓展至整个宇宙,还是被吸入永恒的黑洞呢?
观察、思考、想象、创造,人们都在期盼着中国的达·芬奇。确实,就像画中所描绘的未来一样。将孩子们的画作着眼于科技,这与达·芬奇一边画画,一边从事发明创造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达·芬奇是唯一的,这个世界上能否诞生第二个全才?没有人能够预料。
那么,我们的“小艺术家”们,是否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呢?也许成为波提切利还不算难,但要成为达·芬奇却没那么容易!
教师节之际,不光要给老师们送上诚挚的祝福和感恩,还应给老师们提出更殷切的期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