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在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研讨交流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XX市农业农村局领导干部,我们肩负着推动全市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重要使命。今天,我们专题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会,就是要深入领会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探讨如何将文件要求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切实推动XX市乡村全面振兴迈向新台阶。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工作思路。
    一、聚焦供给保障,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一)提升粮油生产质与量。一要稳定播种与优化品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应种尽种,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同时,注重品质提升,结合XX的土壤、气候条件,引进和推广优质粮油品种,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让XX产出的粮油不仅量足,而且质优,增强市场竞争力。二要扩大单产提升规模。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这是提高粮食产能的关键。我们要加大高产高效模式的集成推广力度,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精准灌溉,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大面积增产。三要落实产能提升任务。加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是我们的重要职责。要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为粮食产能提升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挖掘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扩种潜力,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
    (二)推动畜牧业稳健发展。一要加强生猪产能调控。做好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是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建立健全生猪产能监测体系,实时掌握生猪存栏、出栏情况,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加强政策扶持,稳定生猪生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二要助力肉牛、奶牛产业发展。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稳定基础产能。加大对肉牛、奶牛养殖的资金、技术支持,鼓励养殖户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益。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三要强化疫病防控与质量监管。严格生猪屠宰检疫执法监管,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关系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我们要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大疫病防控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养殖户防控意识和能力。加强屠宰环节监管,确保上市猪肉质量安全。同时,提升饲草生产能力,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三)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一要严格耕地总量管控。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是保护耕地的核心要求。我们要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确保省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加强对补充耕地项目的监管,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低于占用耕地。持续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乱占耕地建房等问题,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二要推进耕地“非粮化”整改。制定基本农作物目录,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要结合XX市产业发展实际和作物生长周期,合理设置必要的过渡期,避免“一刀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自觉保护耕地,优先种植粮食作物,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三要提升耕地质量与综合利用。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建设内容,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强化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加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南方酸化退化耕地治理,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在确保省域内耕地保护任务不降低前提下,稳妥有序退出河道内影响行洪安全等的不稳定耕地,加强传统梯田保护,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一要强化科研资源统筹。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加强与科研院校、农业科技企业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其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二要推进种业振兴与生物育种。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种质资源库,开展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保障种业安全。三要发展智慧农业与农机装备。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推广应用智能灌溉、精准施肥、无人机植保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五)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一要强化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预报,是减轻农业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农民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二要完善防洪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全面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推进蓄滞洪区关键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平原涝区治理,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沟渠整治,加快修复灾毁农田及灌排设施,提高农业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三要加强病虫害防控与森林防护。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点,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和管理,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教育和队伍建设,提高森林草原火灾防控能力。
    二、巩固脱贫成果,筑牢乡村振兴民生底线
    (一)严守不返贫致贫红线。一要巩固“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是防止返贫致贫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对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不因贫失学辍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贫困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和饮水安全工程维护管理,保障贫困群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二要提升监测帮扶效能。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及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纳入帮扶。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实现对返贫致贫风险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纳入监测的农户,要根据其风险类型和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精准施策,确保帮扶实效。三要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加强对帮扶车间的扶持和管理,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为脱贫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脱贫人口就业能力,促进其稳定就业增收。
    (二)构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一要开展有效衔接评估与政策研究。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总结脱贫攻坚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结合XX市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过渡期后帮扶政策,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二要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认定。建立健全精准识别机制,按照标准和程序,精准识别农村低收入人口和防止返贫致贫对象,做到应识尽识、应纳尽纳。加强对识别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帮扶对象名单,确保帮扶对象精准。三要激发内生动力与差异化帮扶。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强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支持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建立分层分类帮扶制度,通过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机制给予差异化支持。开展扶志扶智教育,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意愿。根据不同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健康帮扶等多种方式,实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三)加强脱贫资产长效管理。一要全面清查与登记脱贫资产。全面清查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组织专门力量,对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各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摸清资产底数,明确资产权属。建立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对资产的名称、位置、数量、价值、用途等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实现资产信息化管理。二要健全资产监管制度。制定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办法,健全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全程监管制度,推动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明确资产监管责任主体,加强对资产形成、运营和收益分配等环节的监管,确保资产安全、有效利用。规范资产收益分配,合理确定收益分配方式和比例,确保资产收益主要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三要盘活低效闲置资产。完善资产分类处置制度,支持各地盘活低效闲置资产。对低效闲置资产进行分类评估,采取转让、租赁、入股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加强对资产盘活利用的监督管理,防止资产流失,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三、壮大县域产业,激发乡村振兴经济活力
(一)培育乡村特色产业集群。一要发展特色种养与加工。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结合XX市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要打造农业品牌精品。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挖掘XX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培育一批具有XX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质量监管,确保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电商直播等活动,提高XX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9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