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仪式感”,现在的小年轻们多嗤之以鼻,说这玩意缺乏个性;西方人更是打心底里抗拒,认为这种东西过于“流于表面”、扼杀人的个性。
实际上,“仪式感”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概念,只要你对生活依旧存有期盼,你内心就会存在着“仪式感”,它是生活态度的一种概括。一旦你身上没了这东西,你对身边一切便“无所谓”,当代年轻人流行的“躺平”大抵也是如此。
我们中国人,上至皇帝下至百姓,自古至今都极重“仪式感”,因为这是社会秩序和礼制的核心表现形式。古代皇帝祭天、搞“泰山封禅”,是为了对外昭告“我们的江山是扛扛的”,外族人就不敢有太多觊觎之心了;今天的我们举办大型庆典、运动会,同样是对外昭示着国力和秩序,以上行为都极具“仪式感”,当中的仪式、礼制和流程能细致到每一个小动作。
作为老百姓,接待客人时端正衣裳、作揖礼迎等等也是一种仪式感,因为这就是你对他的“尊重姿态”;过去许多望族家道早已中落,他们理发后不忘给师傅“打赏”点小费、哪怕只有一块钱,这也是一种生活姿态,属仪式感的一部分:我人虽穷,但我骨子里并不穷!
这样的“仪式感”在我国熏陶了几千年,所以一旦有什么举国行动,中国人是极容易被调动起来的,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骨子里都有自己的生活姿态、都接纳着各类“仪式感”。疫情肆虐三年,我们很少听说什么人横蛮无理说“我偏不排队、我偏不测核酸,我偏不接受管控,你能咋滴?”;确实、工作人员多是义工,你非要如此他们也不能对你“咋滴”,但这是在中国,所以这类事情出现的几率就很低。同样事情到了外国,人家什么都讲所谓的“人权”,这便不好操作了!
“仪式感”可以是礼制化、也可以是物质化的存在,但极少会以法制的形式存在;检测核酸时,人们自觉排着长长的队伍而无需警察维持秩序,这就颇让西方人惊叹:“卧槽,这样有序的民族我们哪能学习得了?”民间上为了维护这样的“仪式感”,也会自己筹资修建各类寺院、宗祠、牌坊、功德碑等“物质化”的东西,在外人看来这是“劳民伤财”,是否如此、只有中国人自己才知道。
当一个人在野外长途跋涉、感到前路渺茫时,如果他远远看到了前方飘着的旗帜、看到山峦里的寺院塔尖、听到山上传来的钟声,这时候他还会认为这种东西“劳民伤财、形式大于一切”么?
“仪式感”具体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教化上,当这样的教化被统一调动起来时,这就是无需律例去约束的民族凝聚力,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是无法理解这种奇特现象的!
作为中国人,如果你看到国旗升起会有自豪感、看到我们的军队整齐划一的阵列时心里会澎湃、看到长城蜿蜒在山岭上时心中会豪情万丈……这时候的你尽管还一无所成,但你心里的感受就决定着你对生活、对未来、对国家还是充满光明的,这都是“仪式感”给我们带来的生活姿态。
也只有那些彻底的“失败者、躺平者、屌丝”,当他们看到壮阔浩大的奥运会场面时心里会暗骂:“操,浪费这钱还不如修多几个学校”(诸如此类),在举国抗疫时则总是抱怨“我有没有感染是我的事情,凭啥整天大笔大笔的烧着纳税人的钱”……你对“仪式感”的感受是如何,决定着你对身边一切的“姿态”。
当然,“仪式感”是需要代价的,你去约会见女朋友、你不得也要花点钱捣拾一下自己?
上至国家下至黎民,活好自己就是最好的“仪式感”,这样的民族在世界上才会“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也是“身为中国人”的必要代价。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本号将坚持文章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文化史论内容;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