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500字左右初中,水浒传读后感500字左右初中作文

水浒传》:重文轻武是天下大乱的根源?

——《水浒传》读后有感

踉踉跄跄,磕磕绊绊,算是看完了《水浒传》,可是这部名著到底写的是什么故事?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我虽思考再三,却百思而不得其解。

你说它写的是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吧,它又不是。因为这108人里面除鲁智深朱仝两个人外,其他人或者手上多少都沾有无辜人的血,如宋江武松、杨志等都是杀人犯;或者如萧让宋清等人虽没杀过人,但没有做过什么行侠仗义的事,所以都算不得上英雄好汉。特别是那个李逵,杀人如麻,为逼朱仝上山居然将一个四岁的小衙内切作两半,这简直就是一个畜生!

你说它写的是农民起义吧,它也不是。第一,因为这108人里面满打满算就只有阮氏三兄弟和解氏二兄弟算是半个农民,其余的没有一个跟农民沾得上边。第二,起义是以推翻现政府为目标的军事行动,而梁山这些人的目标,晁盖在世时,只不过是为了栖身,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而已;从宋江主政开始,就变成了接受招安,为了加入现政府。所以他们既不是农民更不是起义。虽然也曾两退童贯三败高俅,可那也不过是为了能卖个好价钱而已!

你说它写的是忠义之事吧,它也不是。忠义堂是宋江设的,咱们就拿宋江举例,看看他做的哪件事配得上忠义二字。

其一,如果他真讲忠,那他当时得到缉拿生辰纲要犯的消息时,就不应该跑去给心腹兄弟晁盖报信。

其二,如果他真讲义,就不应该放走高俅。那高俅可是林冲的大仇人,林冲可是他能当上梁山泊主的大恩人。还有他多次对李逵是喊打喊杀的,可没有一次动手。放纵得李逵是越来越嚣张,以致兄弟们都害怕与李逵同行。他这明显是对李逵义,而对其他兄弟不义;这李逵明显就是宋江他个人的打手,是用来恐吓那些不听话的小兄弟的武器。

其三,他号称孝义黑三郎,可是他孝吗?他明知道勾结强盗之事,一旦东窗事发,必须牵累老父亲,可他仍然那么做了。而且他在征方腊时他父亲去世,他不可能不知道,他知道又为什么不回?无非是军权一旦移交,他便再无向上晋升的机会了。

其四,他还心狠手辣。为逼秦明入伙,不惜杀光烧光青州城外几百户百姓!为逼朱仝上山,不惜杀死四岁小衙内!为报私仇,在无为军杀光黄文炳一家五十多口人。等等。所以综合来看,宋江他是在能讲忠的时候跟兄弟讲义,在能讲义的时候跟兄弟讲忠,忠和义是他手里的两张牌,需要哪张打哪张。所以他是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厚黑高手,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他个人目的:高官厚禄、衣锦还乡。他逼秦明、卢俊义等人上山入伙,无非是把更多有价值的人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以增加同朝廷讲价的筹码,加快他衣锦还乡的步伐。

那么《水浒传》到底写的是什么呢?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两伙强盗的博弈?一开始我以为写的是腐败的朝廷与强盗无异,贪官污吏是另一种形式的杀人放火,如梁山强盗一般无二。宋江杀了阎婆惜,也只是:脊杖二十、刺配江州。武松斗杀西门庆杀2人、刺配孟州,后血溅鸳鸯楼杀15人刺配恩州,等等,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如此重罪却如此轻判,说明当时的官府也是视人命如草芥。还有,那北京大名府梁中书,去年收了十万贯生辰纲被人劫了,今年又收了十万贯生辰纲再次被人劫了,可见官府只知道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与宋江一伙强盗又有何区别?两伙强盗前期为了争夺地盘,开展了多次武装冲突;后期大强盗想贱买小强盗,小强盗不愿贱卖,双方开始了表演式讨价还价;再后期两伙强盗表面上合二为一,骨子里却貌合神离,最终表现为大强盗令小强盗去攻打其他也想入伙的小强盗,待实力折半后各个击破,直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那就是不要把朝廷看得多么神圣威严,再往前追溯二百前,他们不过也是上个朝廷口中的强盗,只不过这伙强盗最终取得了胜利。

二、重文轻武的弊端?宋朝明朝两朝都是重文轻武。在朝廷中文官势力强大,垄断朝纲,对武将系统碾压、排斥、打击,武将不但在朝中基本没有什么势力,甚至需要借助文官的势力才能办成点事。如戚继光先是借助胡宗宪的势力才练成了戚家军,击败了倭寇;而后又攀附上张居正,才能威震塞北。岳飞我就不说了。北宋狄青虽然多次建功并征服西夏,但屡遭文官诽谤并造谣中伤谋反,迫使狄青罢官,49岁便含恨而死。

《水浒传》开篇便写了仁宗生下来昼夜啼哭,太白金星告诉他“文有文曲,武有武曲”,他便不再哭了。也是在说文武皆有道,不得偏私任何一方,不使文武畸形发育,便能天下太平。书中全篇主要写的就是林冲、鲁智深、武松、杨志、宋江等一些习武之人的奋斗经历,非习武之人也有但都是略写的,所以不在考虑之列。意在告诫朝廷,不要过于重文轻武,如不能给习武之人更多的出路,那么他们便只有上山造反这一条路可走。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灭亡宋朝和明朝的必须是外族势力,因为本朝内部没有武力滋生的土壤和环境,武官一脉永远比较弱小、不可能有做大的机会,那这个改朝换代的机会便只能依靠外部力量来完成。别说李自成,李自成的所谓军队都只是些流民,乌合之众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碰到真正的军队是一触即溃的。如果不是努尔哈赤在关外吸引了明朝的主力,再加上武将一打胜仗一升官,明朝文官便攻击其欲谋反,迫使崇祯错杀数人,李自成进北京本是丁点机会也没有的。

三、习武之人最好的状态是隐入尘烟?当然这种避世的选择,也都与当时宋明时期重文轻武的传统有密切关系。

王进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但奇怪的是他在全书中的唯一作用只是点拨了一下九纹龙史进的枪法,从此无影无踪了。他同样是被高俅所迫,但他既没上山落草,也没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谋职,如隐入尘烟,无声无息。

许贯忠是水浒传中第二神秘人物,也中过武举,与燕青是莫逆,隐居在双林镇附近山中,也劝燕青鸟尽弓藏,及时退隐。时人苦把功名恋,只怕功名不到头。后来燕青果然挑了一担珠宝连夜竟不知投何处去了。

费保是书中第三个神秘高手,太湖中的水匪,乱世之中,既不参加方腊起义,也不愿随宋江求取功名,只愿在湖海之中混迹江江湖,与李俊结义, 以一句“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劝其及早抽身。果然征方腊后,李俊假借有病,投靠费保,后为暹罗国之主。总之一句,以武入仕没未来,所以干脆还不如退隐江湖,隐入尘烟。

综上所述,结合史料记载两宋时期农民起义多达400多次,明朝时期农民起义也多达200多次,我推导出水浒传的作者应该是一个明朝的中层武官,且因作者是在为武官及习武之人鸣不平。其意在警示明朝廷重文轻武的严重后果便是天下大乱、内忧不断。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一旦遇着外患,这样的外患便会久除不掉,且越来越强大。

当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呼延灼、黄信、徐宁、董平等人轻易便投降了梁山。因为他们在军中实在没有地位,动不动便被文官骂作贼配军。不立战功还好,一但有功便会遭到全体文官的造谣、诋毁、排挤。朝廷不把他们当人看,他们又怎么可能为朝廷卖命。生存空间太小,发育全靠猥琐,晋升基本不想,带兵、打仗基本全要听文官的,所以他们才会轻易投降梁山,除了可以施展自己抱负之外,关键还是为了争一口气。

最后,我想说一下,起义的根本原因肯定是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的,农民没有吃的自然要上山造反。可为什么官府对梁山征讨了五六次均以失败告终?这与宋明时期军事制度有关。

宋明两朝,一都是采用的兵将分离制度。也就是打仗时,将军才有兵。此所谓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种情况下,双方互不理解,配合也不默契,如何打得了胜仗。打一个比方,那时候又没有统一普通话,将军讲的南方方言,士兵都是北方人,将军发号施令,训话,讲解战场战术,北方士兵听都听不懂,怎么可能执行好。所以征讨梁山的都是一些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不可能有什么战斗力。

二都有有较强战斗力的禁军和边军。禁军装备也好,将军与士兵经常训练,战斗力相当强大。边军因为经常要与外族战斗,所以与禁军体制相同,如书中所说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都是属于边军系列。一旦把这样的军队开上前线,征讨梁山,那梁山必死无疑,所以说高俅一伙别看暂时打不过梁山,但也不愿意给他们高官厚禄,因为禁军他们还没有用。禁军、边军的调兵权限在皇帝手中。另外就是高俅他们一伙不愿意调他们打梁山,是因为知道禁军边军打就必胜,武将胜则要按功论赏,也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三兵员都与刺配有关。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军人多数都是犯了罪的犯人,平时在军营里就是干活,战时就拉出来当炮灰。这样的队伍战斗力可想而知。将军打胜了,他们一哄而上,抢着立功。一看势头不妙,他们转头就跑,正所谓一触即溃。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