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凡事从实际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认知和解决问题,本应是一条铁律。
然而,作为教育人,坚持“实事求是”,还是很有难度的。
生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在分析质量的相关会议上,或者在大咖云集的教育报告会上,很少有人旗帜鲜明地点出来,奇哉怪哉。其实也很正常,领导当然不会大说特说生源差异,因为差异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和控制的,能够改变的,当然是你们学校的加工能力和管理水平;弱势校长当然不敢堂而皇之地抛出生源做挡箭牌,这不是为自己的无能找冠冕的理由和借口嘛;强势校长们更不愿提及生源问题,否则不就成了向自己学校辉煌成就和荣耀里面掺水嘛。实事求是,就是先正视生源差异的存在,然后再分析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这样才能理性剖析问题,明确发展方向,达成研讨的目的。但是,能实事求是吗?敢实事求是吗?
教育的区域之间乃至区域之内,存在差异与不均衡,这也是事实。但我们在研究与分析教育时,往往忽略这种事实,也是一种事实。一次在北京举行的教育论坛上,提问环节里一个成都的校长说,他们那里生均办公经费600多一年,北京达到了5000多一年,这种投入之间的差异,是否影响着对教育产出的期待?这个问题很棘手,被问者支支吾吾,最后辩称这不在本次研讨会议题之中。这是城际之间的差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但是就算同在一个城市里,或者同在一个教育区域内,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富学校”与“穷学校”的分野。我们当然不期待教育投入的均等化,我们也能理解教育发展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路上总会有先有后,但是,承认与正视这种差异,做到实事求是,很难吗?
有位校长从美国加州参访回来,介绍研学收获时感慨万千。说美国校园建设很重视“人”的存在,以孩子生命为中心;说美国课室与课室之间,到处都有温馨的台凳,给孩子更多休闲交流的空间;说美国的学生上课时极少排排坐,规规矩矩,常常是三五成群,有站有座,等等。最后还不忘总结一句,我们不能以他们班额少经济发达为借口,我们作为校长,更要有力所能及去学习去借鉴去尝试去变化的教育情怀。我不以为然,如果我来分享,我首先要明确客观上的差异,实事求是,然后才是学习和借鉴,否则就带有盲目性,就是脱离实际地褒奖他人贬斥自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设计,不清醒地看清这一点,就会学得四不像,学成一团糟。一个班25个学生和一个班60个学生,教育的组织方式能一样吗?不同的文化内核,教育的呈现方式能一样吗?公办教育在美国与中国承载的责任与价值,能一样吗?当然,我不敢以实事求是的名义去辩驳,否则,自己恰恰就成了他口中“缺乏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的校长了。
一位校长朋友曾愤愤然向我吐槽,说他因为学校体育抽测成绩被领导约谈了。究其原因,原来是学校体测优良率与及格率出了“问题”,及格率高出区平均水平,但优良率低于区平均水平不到一个百分点。虽然两个指标都高出市里平均水平很多,也高出市里制定的“标准”很多,但就因为低于区平均水平“一点点”,就被点名约谈。我宽慰朋友,说他肯定不孤单,因为低于区平均水平的,肯定是一大串学校;而且每年都会有很多学校被约谈,因为缺乏一个固定参照标准。领导自有领导的意图,在这种“恶性竞争”之下,整体水平大幅度飙升,也是不大不小的政绩。实事求是,谈何容易。
创文期间,各种层级的检查接连不断,也经常出现神仙打架,各有解读和要求的时候。一次陪着市里来的督导专干巡查卫生间,他们说不行,每一个蹲位的们班上少了提醒便后冲水的文明用语。我诡异地笑了笑,说有的。对方说这哪有呀,一边说还一边煞有介事地推开门,这开了门也看不到呀。我说学生到里面肯定要蹲在那里,一定能看到的。那句文明用语,就贴在门板后面,外面看不到,但谁用谁看到。结果检察人员当场否定,说不要贴在那里,那些督导检查人员,怎么可能会像学生一样蹲在那里呢?看不到就说没有,就会扣你们的得分。唉,没办法,虽有千万不服气,但还是不得不照做,又重新花钱定制了新的以应付考核。一切为了迎检,又不是为了教育,怎么可能实事求是呢。
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很多时候不容你分辨,不听你解释,否则,没有情怀,不敢担当,缺乏理想,数顶大帽子会向你疾驰而来。算了,和你们,我就不实事求是了。至于对自己,还是要坚持的。毕竟,事情还是要自己一点一点去做,学校还是需要一点一点去发展。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2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