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在社会中的各种博弈,其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利益,那么总有一些事让我想不通。
比如说前些年,南京一个大妈,捡到一个手机,向失主要价3000元。失主是个大学生,没钱,最多出1000元。结果大妈一怒之下把手机砸了,大学生不让他走。
如果说人在社会中的各种博弈,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那大妈的这个做法明显不符合她的利益啊。
要是她把这手机还了,得1000元。
现在把手机砸了,一分钱不得,还让对方纠缠不清。
而大妈却选择了后者,请问,她的利益体现在哪呢?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例子都是这样。他们的选择,明明有很多可以选,却就是选择了最不符合自己利益的这一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就拿这个大妈来说,她难道不知道手机摔了,没有好处吗?又难道不知道手机摔了,对方可能缠上她吗?可她就是选择把手机摔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人是有情绪的。
人有时候为了情绪的释放,就压根忽视了哪种选择是最有利益的。
南京的大妈,就是听到那大学生怎么也不给她3000块钱,她产生了烦的感觉,所以通过砸手机这个方式,完成了情绪的释放。
而鲁达,明明能把郑屠打一顿,凭借他的地位,应该也不会挨什么关系,这样可以实现最大利益。
可他把郑屠给打死了,不得不逃跑,利益必然大损。
按照追求利益,他绝不应该选择后者,可为什么就选择后者了呢?
答案也是一样,因为人是有情绪的,鲁达越打越生气,就把人给打死了,仅此而已。
同样,那些杀人犯。有多少是杀之前就算好了,杀了之后能得到什么什么的?相当多那都是一冲动就把人杀了。最大利益,早就被抛到脑后了!
人在社会中的博弈,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可为什么有的时候,明明能得到最大利益,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呢?
我总结出来有三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前面说的,人是有情绪的。只要脾气一上来,什么最大利益,最小利益,全都抛到九霄云外了!同样,除了愤怒以外,各式各样的情绪,都会阻碍人在博弈中追求最大利益。能有助于人得到最大利益的情绪,那就是没情绪,只有绝对的理性。可人怎么能做到没情绪呢?
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对事情的判断有误。
鲁达不是不知道揍郑屠一顿就行了,但是他高估了郑屠的挨打能力。结果三拳把人家打死了。
同样,在生活中,许多人是信息不对称的,分析能力是不够的。他知道该追求最大的利益,但是对于前方的路并不一定看得清楚。
也因此,我个人认为,小人物在历史中未必有那么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他们能看到的范围太小了,基本上就是被人牵着鼻子走。对于前方的路到底是什么样的,也只是听上级的一句话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他们在博弈中去追求最大利益,未免有些困难。
第三个原因,那就比较可敬了。是出于道德良心友情亲情爱情等因素,甘愿为了别人放弃最大利益。
就像鲁智深对于金翠莲就是纯粹的帮助弱小。吴闲云先生在《黑水浒》里面分析的是鲁智深想要金翠莲做老婆。我在刚听了这种说法的时候觉得有道理,后来越想越觉得没道理,要是真让金翠莲做老婆就该让金翠莲在那呆着,把郑屠揍了一顿之后,索性就正好和金翠莲在一起了。何必让金翠莲走?
金翠莲这一走,那就不可能在一起了。鲁达为了一个不可能和他在一起的人,又搭钱又冒风险的,这符合最大利益吗?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些人之所以不选择有最大利益的选项,而选择最有道德最能帮助别人的选项,并不是因为他们选之前先坐下来分析一顿:
啊,虽然说我选择a最符合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人人都选择a,世界就变成囚徒困境了。所以我经过各种分析,我要选择B……
他们没有分析,仅仅是心中觉得这样最好罢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