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大多数王朝的统治者都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征收繁重的赋税。在层层盘剥下,劳动人民吃糠咽菜也不能吃上饱饭。如果遇到灾荒年景,生活就更加悲惨了,于是田野间的野草、野菜就成为劳动人民的珍馐美味。今天说起山野菜,大家一定会想到绿色、天然、无污染、营养丰富等概念。山野菜确实是好东西,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在明代以前,山野菜并没有这么多的种类,很多野菜有毒。由于人们认不清有毒植物,误食中毒死亡的比比皆是。
到了明代初期,中国出了一位伟大的植物学家朱橚(sù),他亲自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记录各种野草、野菜、野果的习性特征,亲自品尝野菜,终于写出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植物学专著《救荒本草》。作者在《救荒本草》中不但详细描述了可食用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以及加工处理烹调方法,而且为每种植物配上了精美的木刻插图,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照着插图看清可食用植物的样子,如果有识字的人再讲解一下文字说明,去野外是会比较容易寻找到这种植物的。看到这里,您如果不了解作者朱橚这个人,一定会认为他要么是位生活在农村的学富五车的大学者,要么是位经常上山采药的老郎中。但实际上朱橚却是位尊贵的皇子,他的父亲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而且《救荒本草》写成时朱橚只有45岁。
下面我就为大家讲述这位传奇植物学家的故事。
朱元璋是子女较多的一位皇帝,一生有42位子女,其中儿子就有26个。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他和朱棣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们的母亲据说是马皇后(也有学者认为是碽妃),因此两人关系最亲。朱橚出生于1361年8月,小时候聪明好学,朱元璋非常喜欢。在朱橚九岁的时候,就被朱元璋封为吴王。“吴王”是朱元璋称帝之前的封号,现在封给五儿子,可见朱元璋还是非常看重这个儿子的。后来朱元璋又觉得吴地富庶,是国家的财赋之地,不能封给儿子们,于是在1378年将朱橚改封为周王。
没有正式就藩前,朱元璋将朱橚与兄弟们安排在安徽凤阳居住。朱橚不像他的哥哥们那样醉心于建功立业或者追求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位悲天悯人的皇子。看到周围的人生老病死,朱橚想着的是如何挽救垂死的病人,如何减轻病人的痛苦,所以在青年时期,朱橚就迷恋上了中国传统的中医学。为了识别各种草药,朱橚经常跑到凤阳的山野中向老农民们请教。这种爱好与当时的贵族习俗格格不入,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1381年,朱元璋让儿子们到各自的封地就藩,并且规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藩王不得私自离开封地。朱橚被派到河南开封就藩。到达自己的封地后,朱橚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些事情,于是又开始研究起了中医学。在研究的过程中,朱橚发现中国前代的医书众多,对治病最有效的就是那些中医方剂,而各种方剂又多如牛毛、浩如烟海。于是朱橚召集封地内的名医和学者整理和收集前代的方剂,分门别类地编撰成中医方剂书《保生余录》两卷。并且开始编撰规模更大的方剂书《普济方》。
1389年冬,朱橚和妻子悄悄离开开封,去凤阳看望他的岳父冯胜。原本以为父亲不会在意的,没想到这次探亲触碰了明太祖的逆鳞。朱元璋最忌讳儿子们和大臣走得太近,怕威胁到太子朱标未来的皇权。如果朱橚的岳父只是普通的大臣,朱元璋也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冯胜是明朝功劳最大的开国名将之一,朱元璋本来就对冯胜有所猜忌,现在自己的儿子主动去会合冯胜,是不是在密谋军事联盟,未来要篡夺大儿子的皇位?朱元璋一怒之下将朱橚流放到偏僻的云南,而朱橚的岳父冯胜也被朱元璋记在心中,五年后被无罪赐死。
来到云南后,朱橚才真正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痛苦。由于那时的云南还未完全开发,老百姓的生活还非常艰苦,许多得了小病的人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最后拖成大病。心生怜悯的朱橚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救治老百姓,但是需要救治的人太多。他看到云南本地就有许多现成的植物,是治病的良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己何不编写一本通俗易懂的医药小册子,让老百姓自己学会治好一些常见的病呢?说干就干,朱橚马上和本府的医生编写《袖珍方》。《袖珍方》书如其名,就是一本可以放在袖子中,随时翻阅的小册子。这本册子语言通俗易懂,里面记录了一些常见病的对症药方,还有一些医学常识。云南的普通郎中或者读书人照着《袖珍方》中的药方,在山中找到相应的草药,就可以治好老百姓的病。他们对朱橚感激不尽,在老百姓眼里,朱橚就如同“救世主”般的存在。
几个月后,朱元璋召朱橚回京,把他放在眼皮子底下看着。朱橚对在云南教老百姓治病的事非常自豪,这激发了他研究医学的更大决心,于是他召集名医和学者继续编撰《普济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部医方巨著终于完成了。1391年,朱元璋看着朱橚终日都在做学问,终于放心了,准许他回到封地。回到开封的朱橚又有了新的的计划,“药食同源”,很多草药同时也是可以食用的野菜。朱橚在云南期间,发现当地老百姓在没有粮食可吃的时候就会上山找野菜吃,但是有些野菜是有毒的,老百姓吃了轻则得病,重则丧命。朱橚计划写一部关于可食用植物的书籍,让老百姓分清那些植物可以充饥,那些植物有毒是不能吃的。为了研究植物的特性,朱橚在王府中专门开辟了“植物园”,从野外移植了许多野生植物种植在里面,每天观察记录这些植物的生长,用以取得可靠资料。
但是好景不长,朱橚的研究事业被迫中断。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当年朱元璋为防备外姓人,将儿子们分封在重要的地方为藩王,旨在拱卫中央王朝,现在反而成为朱允炆的最大威胁。建文帝为了削弱藩王的实力,准备拿朱橚开刀,因为朱橚是除朱棣外岁数最大的王爷,而且朱橚和朱棣是亲兄弟,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正好此时朱橚的次子朱有爋(xūn)想当世子,他告发父亲朱橚谋反,朱橚也有些不检点的行为。1399年,朱允炆借题发挥,将朱橚贬为庶人,全家除次子外,全部发配云南蒙化。这次朱橚成为真正的老百姓了,每天感同身受百姓的疾苦,亲自品尝过各种野草、野菜、野果的滋味,也学会了不少辨识无毒植物的本领。
1402年,建文帝终究不放心朱橚,又将他关押在南京城。同年7月朱棣攻陷南京即皇帝位,这就是明成祖永乐皇帝。哥哥当上皇帝,朱橚终于获得自由,不久朱棣恢复了他的爵位,并且还增加了五千石俸禄。朱橚恢复自由后又埋头投入研究植物,这次他不仅在研究可食用的植物,他还在研究怎样才能够除去那些有毒植物的毒性。为了让在饥荒时期的百姓们能够准确找到可以救命的植物,朱橚又招募了一批技艺精湛的画工和雕刻匠,将每一种能够食用的植物的样子活灵活现的画下来,雕刻成木版画。然后和学者们编撰著名的植物学名著《救荒本草》,将这些木版画作为里面的插图。
《救荒本草》顾名思义是解救饥荒的草本汇总,明代著名学者、医学家李濂为《救荒本草》作的序言中说:“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从序言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朱橚悲天悯人、心怀天下的伟大胸怀!这部书没有长篇大论的论述植物的药性,而是着重介绍每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辨识方法以及加工去毒的方法,更加精彩的是每一种植物都会配上一幅惟妙惟肖的插图,老百姓按照图片上的样子就会找到相应的植物。
《救荒本草》这部书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在明代就被多次刊印发行,李时珍作《本草纲目》的时候就借鉴引用了它。徐光启在写《农政全书》时全部收录了它。在明朝中期,《救荒本草》首先流传到日本,日本科学史界引以为傲的《植学启原》就是借鉴《救荒本草》写作的。直到40年代日本出版的食用植物书籍中仍然在引用《救荒本草》中的内容。1870年,德国植物学家毕施奈德通过研究《救荒本草》写了著作《中国植物学评论》,著作中夸赞《救荒本草》附图“刻绘极为精审”,“其精确者往可以鉴定科和目”。以后《救荒本草》又被多次翻译成英文版本。直到1972年,美国植物学家李德在《植物学简史》中还在介绍这部专著,并且赞誉《救荒本草》绘图精细,超过当时欧洲的水平。
1420年,又有人指控朱橚谋反。他赶紧进京向明成祖磕头认罪,并且主动献出自己的三卫兵马交给朝廷,才被哥哥原谅。公元1425年9月2日,朱橚去世,享年65岁。明宣宗朱瞻基为他赠谥号“定”,史称周定王。河南禹州市无梁镇老山坪东麓有朱橚周定王的陵墓。
朱橚这样优秀的植物学家和医学家在中国明代的知名度不大,在生前给人们留下的影响只是一个屡次想要谋反的王爷。但是在后世,朱橚却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比如美国科学史家萨顿,在《科学史导论》一书中,对朱橚的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朱橚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他的植物园是中世纪的杰出成就,他的《救荒本草》是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英国学者李约瑟也认为,朱橚等人的工作是中国人在人道主义方面的一个很大贡献。朱橚既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今天当我们吃着各种美味的山野菜时,一定要记得这里面有一份朱橚的功劳。他主持编撰的《救荒本草》、《保生余录》、《袖珍方》以及《普济方》等医学作品,不仅对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救活了无数在饥饿中挣扎的老百姓,他功绩应该被后世永远铭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2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