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上初一以后学习任务陡增,睡觉时间严重不足。我觉得需要思考和改进。
简单说一下现在的学习为啥那么累。
以前也累;国家看不惯了,要减负要素质教育;结果初期难度是降了,但科目多了。另一方面,人口基数还是大,高薪的岗位和机会还是少,这是国情。政策要减,国情要卷,政策拧不过国情,最终就是(因为增设了政史地生)更卷了。
事实证明,政策制定者缺少对国情的把脉,缺少对主要矛盾的舒解,缺少一揽子方案,经常起到反效果。譬如房价五连调导致五连涨。
这事倒霉的是孩子,咱还没辙。
但我坚持认为睡眠很重要。
青春期一定要睡足7.5h/d,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半就必须睡觉。不是不能有例外,而是例外顾名思义就是例外,不能成常态。
那问题来了:题海无涯,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就写作业而言:
短期:劣势科目练根基,吃透知识点。这没办法,百炼成钢;优势科目练速度,规定时间完成。这样就能节约出部分时间。
另外,对于对于不会做的题目,设置倒数计时5分钟(用厨房用机械倒数计时蛋)。五分钟一到还没思路直接放弃。超纲题和错题想破脑袋你也做不出来,有价值的题目5分钟如果不会,再加半小时也白搭。有5分钟去吃透题干也足够你拥抱答案了。拥抱答案的效果是一样的,也别羞愧,你现在学的知识没有一条是你自己参详出来的。
中期:把劣势科目变成优势科目,节约更多时间;如果发现练速度已经到瓶颈了,那就换题库乃至换系统。更换掉统一的作业体系,被批评被树典型都无所谓,因为由教师水平、习题水平、学习风气等共同组成的教育系统决定了一个学生的上限,优秀到格外突兀的学生必不在其列;更因为最终还是以成绩见真章。为啥衡水一中那么牛?体系好呗。那么毋庸置疑的,做他们的题肯定比做你拿到的题强。
长期:养成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错题集、思维导图、以教为学、擅用学习工具等等。要养成这些习惯,需要逐渐建立一个对待学习的三观(三观有别于知识,是底层的认知,人的段位区分标准不是知识储备,是三观):求知若渴,游戏人生。
求知若渴是对真理的热切渴望,知识是润泽一个人内里的营养,是人生进阶和世界发展的钥匙,而爱好则是一切领域成为佼佼者的前提,没有爱好,周杰伦不会走上音乐之路,乔丹也早就在哥哥的蹂躏中败下阵来;所有出类拔萃的秘密则蕴含在游戏之中。李白比杜甫少了忧国忧民的正经,多了游戏人生的轻狂,所以李白才是诗仙。王羲之醉酒写出兰亭序,清醒后再也回不到那意境。射箭讲究有意瞄准,无意击发,最松弛的状态往往才是最完美的状态,刻苦不来也刻意不来。只有游戏能让人在血脉喷张的状态下彻底放松,展现那个比最佳状态还要超常发挥的自己。你把学习当做升级打怪,就能激发无限的激情和创造力,玩转学习生涯。
你可以去查一下“心流”的准确定义,我认为熨帖的解释是:心流是一种全情投入时的忘我境界,是一个反规律的奇迹。在心流状态下不仅能获得极致的效率,同时还能给自己充电(情绪能量和身体能量)。我印象最深刻的心流体验是小学的一个午后。饭后上楼,在楼梯上打开《一千零一夜》,结果入迷到索性坐楼梯上,下一刻就是你奶奶喊我吃晚饭了。一下午一挥间,而且越看越精神。现在看书和写作的时候也偶发心流体验。我始终认为“心流”其实是一种习得,不喜游戏的假正经永远不得其门而入;初入门者则需要煞费心机地去营造打开“心流”之门的条件,比如某类仪式和采风;深谙此道的游戏者在俗世则有另一个别称——天才。所谓天才,就是比常人更容易进入“心流”而已。
就学习和生活而言:
我就说三点。
第一、制作思维导图
写作业毕竟只是学习手段之一,绝非全部。
以目标为导向(结果论,只看中考成绩;区别于过程论,品学兼优有口皆碑。山东难出天才概因太强调道德规范。作为导向和方针,结果论显然比过程论更利于结果),学习的目标是学好(考好),作业完成的一丝不苟未必能最好的服务于这个目标。
为啥?
回到前述,因为作业只是学习的手段之一。
就像你要打篮球,得分只是篮球的技能包之一。强如库里也是在强化了防守以后才重夺总冠军。
回到作业上理解。如果说知识点是一盘散沙,作业就是在砂中铄金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重要,因为考试不是通过型而是选拔型,所以考题已经被卷成了知识点这个亲妈都不一定认识的模样,不通过作业的淬炼根本无法应试。
但是,只做作业显然不够。人脑存储是抽屉式的,零散的东西不经过整理是没法装入人脑的抽屉的。举个例子:撇开历史事件本身,只记事件的年代和关联人名,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作业是砂中铄金,是对知识点的解构;整理(梳理归纳)就是聚沙成塔,是对知识点的重构。只有经过这两个逆向的过程,知识才能烙印于心。
怎么整理?
思维导图。
人之区别于动物,就是会利用工具。
学习工具如果只是书本、习题和纸笔,那就out了。
思维导图在网上一搜一大堆,不少归纳得很好,层级分明图文并茂。
网上搜索和筛查各种“xx学科思维导图”+自己的理解,制作自己的学科思维导图。分三层次:
一是板块、考纲和分值分布。比如地理分“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等板块,考纲对各板块的要求(了解/掌握)和分值分配。知识无高下,但分值有大小,时间和精力得按分值匹配。学习和做任何事都服务于目的,这是战术,不是功利。放到所有学科上也一样:比如生物在中考的分值占数学的1/3,那么分给生物的精力也只能是数学的1/3。这个层次一般选择树状图和气泡图。
二是各板块的知识点。这个层次网络可借鉴的内容最多,一般选择思维导图和逻辑图。
三是各板块的错题摘要和记背口诀。这个层次主要靠自己归纳整理,一般选择思维导图和鱼骨图。
工具有很多,传统的Excel(表格化)和ppt(简单导图和可视化),专门的思维导图制作程序有XMind、MindMap、MindMeister等。当然,在此之前你还得利用好马克笔——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类型和关注点,这些在书本和习题里的标注和颜色是你制作思维导图的基础素材。
第二、改掉拖延症
你拖延的恰是你最宝贵的东西——时间。不葛优躺不碰遥控器不选歌不刷新闻(歌选择无人声的轻音乐,我给你拷的new age等,远不止“学习”文件夹;真正的新闻也只是规律后面的无数例证,过段时间就成昨日黄花,遑论那些无脑和花边。想学规律?学好现在的知识先。有一定知识储备了我们再探讨),五分钟不够你的任何消遣,但却足够你洗个澡精神抖擞焕然一新。
人当然需要劳逸结合。但是拖延出来的“逸”是虚妄的,“逸”应当是“劳”的奖励。要充分享受“逸”,就不能因为在“劳”上懈怠后往“逸”里掺杂担忧心虚等负面情绪。
总之劳逸甭去讲结合,劳逸间应该泾渭分明,更好的选择是“劳逸择一”。
改掉拖延症,你就能节约大把时间。
第三、建立时间消费清单
时间*效率=成果。
那么可推导出:固定的成果(比如考满分对应的知识掌握度)/效率=时间。
这个效率是个变量,效率越高,时间越少。
而总时间是个常数,任何人的一天都是24h。
那结余的时间=24-花掉的时间。
你效率越高(分母越大),得出的时间(商)越小。你花的时间越少,剩的时间就越多。用这个时间去睡觉去玩耍,不香吗?
生活上亦如此。
你经常整理物品收纳归类,就节约了若干次凌乱到不得不收拾的时候再大扫除的时间和物品因丢三落四而翻找的时间;你一回家立马洗澡就节约了之后犹豫拖拉,也避免了学习任务被打断。况且洗澡的时候你可以辅以任务梳理和规划。这些背后的逻辑是你的卫生习惯提高了你的卫生效率,最终节约了你的时间。
怎么提高效率?
养成好习惯。
开启一项任务之前,先开启倒数计时。
然而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时间消费清单。
相信我,这个远比财务账单重要。
有了时间消费清单,你才能比对你第一层次的导图,调整你的时间分配;你才能从时间维度审视你的效率几何,进步几许;你才能看到业已浪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你才能树立时间观念,为你的效率保驾护航。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