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就是选择的一生。
早上几点起床,决定了你能不能赶上公交车,会不会迟到,会不会被领导扣工资,会不会因为被批评闹辞职,决定了你会不会失业。
中午要不要吃鱼,决定了你会不会被鱼刺卡住喉咙,会不会被送医院抢救,决定了你是生还是死。
所以,选择很重要。
选择的本质就是判断,而提升判断能力的根本在于了解大脑运行机制,因为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依据大脑的判断做出的。只有了解我们的大脑,知道它为什么会犯错,我们才能减少犯错的机会,才能每一步都做出正确的选择。
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1954年毕业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200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贡献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发现。
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丹尼尔告诉我们: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两个系统,分别是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反应迅速,能够快速做出决断,但它太过依赖经验,不能随机应变,因此在解决当前问题时总是出错。而系统二擅长逻辑推理和复杂运算,能完美地配合系统一进行查漏补缺,但系统二需要耗费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因此系统二是很懒,大部分时间都把决策权交给了系统一。而这,就是我们大脑判断错误、做出错误选择的最根本原因所在。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大脑判断出错的原因。
第一,无法控制的思考模式;
第二,所知即真实;
第三,情感的力量;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原因:无法控制的思考模式
一、无法控制的思考模式
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个天生的思考模式,它们不受理性所控,但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判断。
首先,我们要讲到的是启动效应。
1、启动效应
当提到老人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到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想到三高,想到半身不遂;一提到车祸,你眼前可能马上浮现出车辆损毁、行人被撞、血肉模糊的画面。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的大脑会瞬间浮现这些画面呢?
其实这是受到大脑启动效应的影响。
启动效应是指当我们的思维活动触及到某个词的时候,会瞬间激发和这个词相关的其他词语或者场景。
比如提到“喝”,我们会自动在后面补上“汤”、“酒”、“水”,而不是“米饭”或者“肉”;看到“踢”,就会在后面补上“足球”,而不是“乒乓球”。
更进一步,这些词汇还会激发人的联想,进而反过来影响到行为。有一个被称为佛罗里达效应的现象:让实验者用很多和老年人相关的词语造句,比如健忘、耳聋眼花、满脸褶皱等等,然后让他们起身走到另一个地方,造句的人普遍走路比其他人慢得多。
启动效应随时会发生,任何因素都可以成为导火索。比如要进行一项投票活动,如果投票地点在学校,那关于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提案的支持率会大增。因为身在学校,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想到教育,想到教育的落后带来的不好的后果,从而支持这一提案。
讲完了启动效应,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因果关系,大脑对因果关系非常执着,这会让我们产生极大的偏见。
2、因果关系
当我们看到一件事的时候,如果认为它是真实的,往往会编造一个逻辑自洽的故事,从而固化这个认知。即使两个事物本来没有关系,我们也要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当我们能够非常顺利的构建因果关系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加肯定的认为这就是真相。这种现象被称为叙事谬误。
举个例子:
一辆汽车按了一声喇叭,一位老人随之倒地。你看到了这一幕,心里很可能会想:一定是这一声喇叭让老人受到了惊吓!
再比如半夜三更你看到一个人影在一个超市门口,你可能马上会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小偷!
这就是大脑的一个特点:特别喜欢编故事,并信以为真。
事实上,一切皆有可能。
比如老人倒地的时候,恰好车主按了一声喇叭;
比如半夜三更的时候,恰好有人路过超市门口。
但不承认自己有错是人类的秉性之一。我们会用“后见之明”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后见之明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结果来随时调整自己当初的立场。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当初做了一个决定,最后成功了,我们就说这个决定做得好,这个人很聪明,有先见之明;如果最后他失败了,我们就会说这个决定太愚蠢了,如果是自己,当初绝对不会这么做。等等等等。
你可能会纳闷:这些人脸皮怎么可能这么厚,这么轻易就推翻了自己当初的判断吗?
实际上并不是,他们认为自己当初就是这么想的。这是大脑的另一个机制:当你对某项事物的想法发生改变之后,你原先的想法就找不回来了,会误以为原先也是这样想的。
最后,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
3、锚定效应
什么是锚定效应呢?举个例子,希特勒死的时候多少岁?是六十几岁?你给出的答案很可能就是六十多岁,但实际上正确答案是56岁。你问的是“六十几岁”,回答的时候就会顺着这个方向去想。
这就是锚定效应,预先设定了一个基准值,你可能就会顺着这个基准值去联想,去发散。
这跟暗示的概念很接近,因为暗示就是让你不自主地接受预设的答案。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处处都是。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消息的时候,如果没有直接否定这个消息,那么我们的潜意识会直接认定这个消息是真的,然后接下来大脑里所联想到的都是以“这个消息为真”为基础发散的。并且会以这个信息为核心编造一个故事,让这个消息变得更为真实可靠。这完全是大脑的自主反应,与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关。
大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非常隐蔽的思考模式,它们与生俱来,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这些影响,但我们之所以判断错误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所见即真实”。
二、所见即真实
所见即真实,意思就是说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当做全部,并以此做出错误的决策。我们分三个方面去讲。
首先我们讲到的是样本。
我们潜意识总想找出一些事情发生的规律。因为如果真找到了规律,我们就可以以逸待劳,解决起来就容易了。
但这个规律很不好找,因为我们为了总结规律而采集到的样本数据总是太小。
举个例子:公交车几点到站?第一天8:40,第二天8:45,第三天8:47,于是你得出一个规律:公交车到站时间是8:40-8:50之间。于是第四天,你赶在8:45到站,却发现8:20已经发车了。
这就是样本太小导致的结果。现在你只统计了三天数据。如果你统计了一个月的数据,就会发现,发车时间可能都集中在8:00-9:00之间。这就是一个比较准确的规律了。
当样本太小的时候,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如果你真的自以为找到了规律,然后按照规律行事,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失所望。
其次,我们讲一下直觉。
网上经常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在各个领域进行预言,结果预言总是不靠谱。甚至有人说:一只猴子扔飞镖都比专家的预测准确。
按道理说,专家都是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总比普通人强吧?为什么预测结果却让人如此困惑呢?
原因在于,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框架,只擅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解释某些事情。但实际上,一个问题之所以出现,可能有方方面面的原因。要找出这些原因,就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涉及到的领域会非常多。这对专家来说就有点太为难了,出错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个时候,如果利用电脑的联网优势,利用公式,就会很容易就得出结果。
举个例子,现在要用一个公式预测一个人晚上去看电影的几率。如果这个人的腿完好无损,那么他看电影的几率可能不好判断;但如果这个人腿断了,那么按照公式,这个人看电影的几率很可能为零。用公式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最后,我们聊一下认知放松。
当我们很轻松就想到一个答案的时候,这个答案很可能是错的。
为什么呢?因为放松仅仅代表熟悉,但不代表正确。但在远古时期,它却是我们的祖先识别敌我的重要手段。
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生存环境恶劣,对任何出现在周围的陌生事物都非常警惕,但在接触之后,发现这个事物并不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它是安全的。于是在这个事物再次出现时,他就不再那么警惕了,逐渐变得放松了。出现次数足够多时,就完全放松了。所以,在人类眼中,放松就意味着熟悉了,就意味着安全,不需要防备。
所以,当我们放松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熟悉引起的,但我们要知道,熟悉不一定安全。比如邻居家一个小偷,我们确实很熟悉,但他安全吗?
认知放松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曝光效应,意思是指通过重复出现的方式,让你产生好感。
举个例子:我们去超市买方便面,里面的方便面品牌非常多,但我们会不假思索的选择康师傅、统一、今麦郎这样的品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品牌打了很多广告,曝光次数多,我们看到之后就会下意识产生好感。而其他品牌的方便面,直接就忽视掉了。
可能有人会说:不一定啊,有些人经常在面前晃来晃去,曝光次数很多,为什么我越来越讨厌啊。
这里又牵扯到一个概念,那就是“光环效应”
它是指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他的全部。包括没有观察到的地方。比如你喜欢一个人的相貌,那么这个人的穿着打扮、谈吐、习惯等你都会喜欢。相反的,当你讨厌一个人时,你也会讨厌跟这个人相关的一切。
比如你看到一个女孩,她很漂亮,你喜欢她。然后你看到她捐款,你觉得她很慷慨,你更喜欢她了。然后你就会进一步觉得她说话很动听,走路的姿势很美,衣着打扮也那么地赏心悦目。
所以,如果一个人让你产生了讨厌的感觉,他在你面前的曝光次数越多,你就会越讨厌。
所见即真实,让我们把点当作面,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做出错误的判断。从本质上来看,这是由于信息的缺失造成的。但如果我们用来做判断的参考信息很全面,我们就不会犯错了吗?并非如此。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的力量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情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的。
三、情感的力量
经常听到一个词,叫“感情用事”,意思是当我们陷入某种情绪时,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那反过来,如果我们不感情用事,就能始终保持理性吗?并非如此,因为有些感情倾向是先天就有的,我们没办法控制。
就比如损失厌恶。
1、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的意思是我们的大脑会本能的讨厌损失。
举个例子。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买一包烟,成本是10块钱”,第二句话是“买一包烟,会花掉10块钱”。相比较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可能就会让你放弃买烟。因为“花掉”更能让你产生“失去”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让你很讨厌,因此你会放弃买烟的行为。
再比如,我们都知道习惯很难改变,但你知道为什么吗?
有人说是因为缺乏自律,如果有人监督会比较容易;
也有人说改变就意味着要脱离舒适圈,因此身体本能拒绝改变。
然而真正的答案竟然是因为我们讨厌失去。
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改变就无所谓得失,而一旦改变,我们总会得到一点什么,同时失去一点什么。而损失厌恶让我们对失去的恐惧比得到的快乐感觉更为深刻。所以我们宁可不改变,维持原状,因为这样就不会失去了。
2、媒体误导
能让我们被感情蒙蔽、从而产生错误判断的第二个因素是媒体的误导。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关于老人让座的事情突然就变得多了起来。
有很多人说这是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降的一个体现。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因此受到很多人捧场。
但还有一个解释:这类事情并不是突然变多了,以前可能也很多,但当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这类事情只是悄悄的发生,很少被人知道。但现在,因为手机普及了,上网也很方便,这类事情只要一发生,就可能被人传到网上,结果我们就会发现这类事情到处都是,就好像整个社会突然间道德水准下降了。
这说明了一件事:媒体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经常报道的事情,人们会习惯,并认为此类事情的发生很常见;不经常报道的事情,人们很关注,也会认为此类事情很罕见。媒体的报道力度,媒体对真实事件的渲染,影响了我们的判断。
3、峰终定律
峰终定律是大脑受情感影响做出错误判断的第三个原因。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一部很精彩的电影,结果结局出现败笔,于是你失望之余毫不客气的给它打了低分;
一个朋友,一直跟你关系很好,但有一次他惹你生气了,于是你从此就不理他了……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用一句话形容就是:遥远的一生,比不过短短的一瞬。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
这是因为大脑的记忆遵循“峰终定律”。意思就是说大脑对人生过程中的情绪峰值以及最终结局更为关注。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比起整个人生,大脑更在意巅峰和结局。
以“情绪峰值”为例。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朋友,关系一直很好。“一直很好”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指平平淡淡,没有波澜。但现在,你们之间产生矛盾了。对于大脑来说,矛盾发生的这个时间点更能代表你们的关系。
如果把你的人生比作一条直线,那么可以把这条直线分成很多小段,而每个小段都会有一些特殊的点。对于我们的大脑而言,它不会记住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但它会记住这些特殊的点,并以为它就是真实的记忆。
举个例子:如果一对夫妻一直以来关系和谐,很少吵架,那么大脑会着重记住他们吵架的场景,每次回忆起吵架的场景都是栩栩如生。而如果这对夫妻经常吵架,和谐的场景很少,那么大脑会着重记住那些和谐场景,反倒对吵架的记忆并不深刻。
大脑的这些思考模式,经常会误导我们,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但你知道吗?正是依赖这些思考模式,我们的祖先才能在危机四伏的远古时代为人类赢得一片立足之地。而且就算到了今天,这些思考模式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就拿启动效应来说吧,在大多数时候,它几乎可以说是我们能够活着的最大保证。头顶有东西掉下来你会下意识躲开,眼前有强光闪过你会下意识闭上眼睛,这些都是启动效应在起作用,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你。
所以,面对大脑中这些思考模式,我们要学会接受它,了解它,发挥它们的长处,消除它们的负面影响,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好了,说到这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已经分享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简单回顾。
首先,我们提到了我们大脑中存在着一些思考模式,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判断。但因为系统二的存在,这种不受控的情况可能得以消除。
其次,我们提到了,大脑总是太过高傲,总是以为自己知道所有的事情,而正是这种高傲,让它自以为是,做出很多错误的判断。
最后,我们提到了大脑总是判断错误,还和人类的情感息息相关。比如我们讨厌损失,因此对于可能让我们有所损失的选择总是下意识拒绝,却很少想到选择失去才是最优解,因为失去才有更大的收获。但大脑却下意识忽略了这一点。
人的一生就是选择的一生,这句话毫不为过。
吃饭还是睡觉,早起还是晚起,上课还是逃课,创业还是上班,牵手还是分手,活着还是死去……小到琐碎的生活,大到生命的存续,选择无处不在。
我们每天工作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每天读书看新闻刷视频,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提高选择正确的概率。但如果你对自己的大脑不了解,对影响它判断的因素一无所知,你又怎么能保证在做出判断的时候是理性的呢?你又怎么能知道自己在做出判断的时候是不是被人操控呢?
想摆脱这种不受控制的状态吗?这本书可以帮你。
掌握自己的人生,就从了解自己的大脑开始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