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兄弟姊妹比较多,日子过得极紧巴。父亲收入微薄到大约每月就够买十斤猪肉。粮食就靠母亲一人去生产队挣个最低的口粮,只会张嘴吃饭的娃却一大堆。肚子总是饿的感觉很难受,因为,当饥饿来临时,它将占据一个人所有的思想,除此别无其他。
后来有了责任田,一家人下苦力劳动,到第二个收获季节才终于能吃上饱饭。从那时起,大脑终于能分出一些容量,可以思考其他的事情了。
见到邻居家有在镇上做官的,家里挺宽裕。他们家的孩子,出来吃饭时,碗里总是有鱼有肉,而我们,大约一年也只能吃上一两回。也看见有做小买卖的,家里光景不错。唯独光种地的,日子总也好不起来。从那时候起,我就萌生了长大后也去做生意的想法。
可是,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做生意呢?那时候年轻,就想,要是有人能带一带入行就好了,咱不怕吃苦,怕的是不得其门而入。后来才知道,能带一带你的人,叫做人生导师。
很多年里,我都没有碰到能带我、愿意带我走上我想走的人生之路的导师。父母不能给任何建议,因为他们到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镇里。书上似乎也没有,因为,那时候我能够接触到的书,大约就是课本。少数的几本小说,描绘了遥远的、精彩的外面世界。我也想尝试那样的生活,但我只能想。
我记得小学时,去山上放牛,天气炎热,四周寂静,除了风吹过的声音和天上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外,别无其他。我躺在草坪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山黛,禁不住地想,山那边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他们能吃饱饭吗?那边的孩子,是过着怎样不同的生活呢?
我希望有人能跟我聊天,跟我讲讲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是,没有人。父母一来忙于生计,没心思跟小屁孩讲什么;二来他们本就没有见过那样的生活,又哪里能讲呢?所以,我想找一个人生导师的念头就越来越强烈。我以为,等我上了大学,这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后来,终于上了大学,我也终于发现,城里的事情更加复杂,自己不谙之处更多,要找一个导师就更加的困难。
于是,我发现,自己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正常人,但自己要怎样过一生,却是一点概念都没有,大约只有浑浑噩噩四字能形容。既然现实世界中找不到,那人类几千年经验积累的文字记载总是有吧?于是,看各种各样的书,尤其是西方的书。可是,西方世界离自己的世界就更加遥远,自然就更加的糊涂。
大学毕业后,四处谋生,感觉自己差不多要废了。挣扎沉浮可以形容之。
后来,也许是天可怜见我,我也终于谋到了一点小生意,并且一做十多年。现在回过头来想,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如今,回望过去,再看自己心心念念的导师,在哪里呢?还是没有。
这几年,因为孩子上初中,离家有八公里,为方便上下学,就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陪读。陪读无聊,想着帮孩子学文言文扫清一点障碍,就开始自己先读《古文观止》,然后再教孩子。平静下来,读书有了专注的目标,也就撇开了世俗的扰攘。因为读《古文观止》卷一卷二左传选文,所以,也就顺带着读了一些《春秋左传》;因为读《古文观止》卷三国语选文、卷四战国策选文、卷五史记选文,所以,也就去读了一部分《国语》、《战国策》和《史记》。其中,真正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是《春秋左传》,因为我以前没读过,想读也读不懂。
我因为逼着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所以,这回读得仔细些。不曾想,因为读得仔细了,我方才读出一些味道来了。当我读到春秋时期,贵如周天子周平王,竟然也会被郑庄公逼得说话都嗫喏,我就好感叹啊。看来人生并没有所谓的赢家,外人看是赢家,真实的情况谁知道呢?
之后读鲁隐公息姑,自己做公子时,说给自己的媳妇被父亲给抢了,本来是自己的媳妇却成了自己的妈,还生出了一个弟弟。弟弟小无法做国君,自己还只能代为摄政,以至于自己这个国君做得名不正言不顺的,最终还死在这个弟弟手里。于是就更加感慨了。自己不是对父母不能做自己的人生导师而心怀薄怨吗?不是对自己在外无法找到人生导师而愤愤不平吗?有些时候,父母能做人生导师又如何?比如息姑;另外一些时候,直接给你一个天下又如何?比如周平王宜臼。所有这些东西,如今想来,不过是,得之,幸,不得之,命,烦恼什么呢?
放下人生导师这个执念之后,我又想,人生之种种,大约都在那几百年间都发生过了吧?人生的很多道理,比如夫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大约都是数学课本上的公理和定理之类的。自己年轻的时候,总认为把这些公理和定理背熟了,数学就能考高分了。其实不然。现在我明白了,光背公理和定理还不够,还得不停地做练习题,而历史,比如左传,就是最经典的练习原题,后世浩如烟海的史籍,不过是那些原题的变种而已。生活中每发生一件事,我们都能从那里找到原题,并且从原题的答案中,找到今天的解决办法。这不就是自己心心念念要找的人生导师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女儿遇到丈夫和父亲之间怎么选的时候,祭仲女儿的经历就是一道有题有答案的百分百真题。
《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至今,我都没有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一个人生导师。但是,我以为,我终于知道,如果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还是可以从古代典籍中去找的。将来,当我的孩子长大了,愿意听我聊,我会把我寻找人生导师的经历告诉他们,希望他们不再有烦恼我半生的痛苦。
我之所以有以上的感慨,是因为昨天有个网友跟我讲了他的迷茫故事,激起了我的共鸣。他的故事看着很平淡,但是自有一股内在的真的朴质。你若感兴趣,可以一读。
以下内容是网友写的—-在迷茫中成长
我的朋友们觉得我在国学方面很有造诣,其实我所学到的只是毛毛雨,只是比他们多一点而已。我以前学的是理工科,没有父母老师专门引导,而是后期自我学习中接触到了经史子集,感受到了古人思想的魅力,零碎地学习,不成系统,不过也是很有收获。只是每次在学习新的古文时,总是感觉有些吃力,缺点什么,读完老师的系列文章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缺少的是什么:文言文的语感。因此,我下定决心跟着老师一起去弥补自己语感的缺失。
我本科学的是电子商务,自2014年毕业,一直在这个领域,公司从无到有,团队从一个人到几十个人,再到几个人,电商行业变化很大,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很快,竞争对手越来越没有底线,庆幸的是公司还没倒闭,我的小伙伴们非常信任我,目前我还在这个领域发展。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生意人,不是合格的老板,更不是一个合格的学者,一直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的定位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国学现在虽然不是显学,却是宝藏,她是土壤,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世世代代受她影响,过去,现在,未来,难以摆脱她。我意识到了这一点,不断地从中汲取养分,用于实践,用于生活。通过学习和了解古人的思维,我慢慢地看清周围的环境和自己,对自己的定位越来越清晰。我给老师讲一下这些年我学习传统学问的一些思想变化,希望老师帮忙指正。
初识《道德经》
2009年,我还在读高中,当时看到上一届高考的默写题中有课外内容,“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句话是出自《论语》,我猜测下一年很有可能出《道德经》上的内容。我这人很多时候学习总是凭借一种感觉,一种兴趣,而不是学习策略,我为了一道两分的填空题,开始了一整年的《道德经》背诵。
最开始买到的是一个没有注释、没有讲解、没有拼音的诵读本,没事就开始读读背背,后来一个学期就给背完了,整个过程全靠自己望文生义去理解其中的意思,虽然背会了,很多意思都是不懂,还有很多理解错了,背书的过程中也形成一种看淡一切的“无为”思想,很多事情都不放在心上,从某种意义上上也是缓解了高中那种焦虑的情绪。后来进入大学,图书馆书籍很多,《道德经》的版本也很多,我研习了五六个版本,才发现以前背诵过程中,很多理解都是错的。虽然我又花了一年的时间读《道德经》,由于阅历浅,经历的事少,其实也是没有明白多少的。《道德经》是给执政者,管理者看的,没有经过社会洗礼的人,又能明白多少呢?
广泛学习
大一很多时间都是在准备京津冀数学竞赛,天天刷题,死磕微积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数学都是免考的,后来我觉得自己不是学习数学这块料,放弃了时间投入。大二的时候,我决定改变,放弃以前的那个我,我要变得更加积极一些。在后来的大学时光里,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学习烂七八糟的知识,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陶瓷学,美术,艺术,书法,唯独没有好好研读电子商务,结果毕业的时候一无所长,一无所成。幸好在学校期间,遇见了一位哲学老师,一直指引我读书,不过他对国学这块也不是很精通,比较擅长马哲,对我只能是简单的引导。
在校期间,我一直在学习王阳明的学问,读传记,读《传习录》,传记还好,他的书籍却是不好看的,里面一直会涉及四书五经的内容,我觉得自己看不懂《传习录》,主要原因是传统学问的底子过于薄弱,我需要从源头开始抓起。在大学的后两年,我开始学习《论语》,《大学》,《中庸》,《曾子》,不过力度不够,背着背着忘记了,只能是入门级别,读了很多遍,没人讲解,没啥感觉。这些年我反思,应该是我看的版本不对,学习《论语》这些估计,购买一两本中华书局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
毕业之后,回到老家,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寺庙。有一段时间遇见一些事情,情感低谷,生意低谷,心情差到了极点,就去寺庙溜达,时间久了就和寺庙的师父认识了,开始接触佛经。就开始读《金刚经》,《心经》,《维摩诘经》,《坛经》,《法华经》,《楞严经》,跟随大师父们做早课,晚课,潜心拜佛礼佛,慢慢喜欢上读佛经了。随后,皈依了,看了各种各样的经书,各种各样的讲解,虽然很多理解不了,不过感悟颇深,学到了很多,心情也慢慢好起来,整个人精神状态也好很多,神奇的是,生意也好了起来。后来几年,就是工作、结婚、生子,没事就看经,拜庙,礼佛。
学习《论语》的过程与心得
2020年疫情,在家没事,练毛笔字,累了看看《论语》,突然发现看到的每个字,每一句话跟我上大学的时候大不相同,就开始边背边学的过程,我购买了各种各样的版本,各种各样的注释,得到的收获也是有史以来最为丰富的。学习《论语》的过程中,我主要到了一个学习方法,读古书版本很重要。比如我学习《论语》过程的一些经验,我购买了很多网上推荐的版本,挑选出一些比较适合我的。
第一,拼音注释的诵读本,用于诵读,这个本子万万不能少,不然遇见生字,还要查字典,很是影响诵读的感觉;
第二,杨伯俊的《论语通译》,比较精准的翻译,用于理解句意;
第三,杨树达的《论语疏证》,这个本子有难度,不过非常好,有助于理解,可以让你搞明白一句话来源去脉;
第四,程树德的《论语集释》,里面有历朝历代的经典注释,属于参考性书籍,大家们在里面就某一个字或者词PK得不亦乐乎,师父维护老师,挑战老师,大把大把的。能读到这本书的人,基本上晋升到研究级别,这是学习《论语》的一个标志。(程树德一声都在搞法律的,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法律科,晚年研究《论语》)
第五,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和《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虽然名字不好听,内容很有意思,是从考古学家的角度,像一个外科手术医生一样,把《论语》进行了解剖,不同的器官分门别类。
第六,张居正的《听张居正讲论语》,张居正讲的极其细致,看一遍保证能懂。
第七,华杉的《华杉讲透<论语>》,花杉是生意人,写出来的书通俗话,非常具有启迪意义,比张居正讲解的更细致,更有乐趣,每一章都会告诉你他的所学,就是嚼得太烂。看一遍很有好处。
第八,www.500lunyu.com,一个论语学习网站。
我购买了还有很多相关的书籍,以上8本是对我比较认可的。这个时候我有一种感悟,多赚钱很是有好处,有钱能够加速学习的速度和进程,如果能够花钱学习的,我是绝对愿意花钱求取经验,因为时间也是金钱,主要原因是如果找不到乐趣,容易生退转之心,投入得不到明显回报。
《论语》与工作实践
2020年我从事的行情很好,我准备很充分,生意做的很好,年终比较清闲,没有放早假,员工们就是带薪学习培训,主要课程是我编辑的国学读本,《论语精选》、《道德经精选》、《孙子兵法精选》、《了凡四训精选》、《智慧书精选》、《大学精选》,后来发现大家更喜欢《论语》。
2021年,我们就开始模仿寺庙里的早课,开始了“论语日课”,周一到周五,每天一章,一次15分钟,一人主讲,其余人背诵,配合讲解,除主讲人外,其余人抽签背诵,配合讲解,没被抽到的轮流做评委,一期学完之后最优的有奖励,最差的有处罚。进行了1年,效果非常好,大家工作效率提高了3-4倍,精神状态好很多,工作之余,有人开始准备专科,有人专升本,整体斗志激情很高的。我本人在集体学习中,引导大家学习的过程中,边学边教边思考改进方案,也获得全所未有的收获。
学习也有缺点,2021年给我带来很大的损失。主要原因还是我本人作为公司的领导人,没有跟上公司的发展,制约了公司的前进。2021年行情非常差,大家动力十足,无法及时调整,朝着错误的方向走了很远,很多小项目都是亏损的。没有办法,年底我裁了很多新人,只留了老人。2022年我停止了集体《论语》学习,放任了大家,大家状态又回到了从前,边工作,边偷偷看小说,打游戏的状态。
我开始反思,如何才能知行合一,把所学应用于公司日常管理当中,不过也没得出合适的结论。
关于《易经》的学习
去年两个朋友推荐我学习《易经》,我觉得孔子都说50才能学易,我这样一个普通人,不适合学习《易经》,没有学,不过他们的话对我产生了影响。后来国庆节放假时间久,没事买了曾仕强老师的《易经的奥秘》,感觉非常有意思,就开始了《易经》学习之旅。这本书挺难的,搞明白了64卦讲了什么,也是很有意思的,背诵《卦序歌》,《大象传》,《系辞》,一遍一遍看各个版本的讲解,制作各种学习道具,乐在其中。有了研读《论语》的经验,学习《易经》程序上少了很多麻烦,节约了很多时间。
个人感觉《易经》重要的意义在于,2000多年来中国一代代大家的不断完善,注释,讲解,让一本讲占卜的学问,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易学体系,大家相互否定,相互继承吸收的过程中,哲思不断,火花不断,就有了我们读到的一本本经典。不过,学习过程中很艰难,每次阅读,进入之后出不来,投入时间太久了,越往后,收获越小,我需要一个老师指引,可惜没有找到,我5月分停止研读了。学习《易经》是一个持久性工程,需要终生去学习。
学习《易经》过程中,会遇见很多熟人,比如孔颖达,王弼,朱熹,这些都是神人,套用颜回的话是“高山仰止”。学习《易经》好处非常多,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进退有时,达人知命,趋利避害……
学习蒙学
今年六月份去郑州考试,高级电子商务师技能考试,考完之后去古玩城溜达,购买了很多极其便宜的二手书,1-5元一本,其中有一本钱文忠讲解的《三字经》。我这人有个习惯,觉得鸡蛋好吃,总想尝一下鸡腿,鸡翅的味道,还想喝一下鸡汤。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我正式开始学习蒙学,《弟子规》,《治家格言》,《孝经》,《增广贤文》,《千字文》一遍一遍地读,一本一本地背诵,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学习起来也简单,感觉这类才是我该学习的。基本上是一周一本,这段时间把几本给学完了,收获很大,尤其是《弟子规》和《治家格言》。
我本人习惯背诵,主要是我平时一个散步时间比较长,一两个小时,很无聊,背过的文章我可以在散步的过程中拿出来遛遛,感受一下文字背后思想的魅力。
其实我也喜欢向朋友推荐我读过的好书,以前推荐《传习录》,后来是《论语》,然后是《大学》,我现在推荐我的朋友们读《增广贤文》,内容越来越简单,学习起来越来越容易。
这段我就反思,我学习过程中,一定是出现方法的问题,偶然性占据的主导性,随机性太强,没有一个系统学习过程。虽然收获很大,但我绝对不应该是目前这个样子。
以上是我学习《道德经》,到《论语》,到佛经,再到《论语》,到《易经》,到蒙学的一个过程。看到了老师的系列文章,十分佩服,这才是学习该有的样子,我觉得我应该向老师学习,要细致地规划我的学习的过程,希望老师给我指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3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