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各地举行了庄严的纪念活动。人们怀念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缅怀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的先烈们。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纪念活动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如举行座谈会、展览、音乐会等,来回顾那段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70年前,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作者:李明(国防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刘芳(国防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注: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武器。在这个背景下,国防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立,旨在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作为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和特约研究员,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中国特色强军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场现代化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展现了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风范与宝贵精神。他们准确把握战争发展趋势,超前谋划战略指导,领导做好全方位、可持续的战争准备。7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温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略意义,从中汲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胜利的战略艺术与精神力量。这对于我们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防胜于治疗”的谋略智慧。
“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在面临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刻,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是至关重要的。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决定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对于新成立不到一年、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面对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敢不敢、能不能迎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正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出兵参战战略决策的考虑。尽管美军远东司令麦克阿瑟认为中国不可能参战,毛泽东从国际力量对比中洞悉局部突发事变,准确预测战争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前瞻筹划,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最终达到了战略上的最佳效果。
为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保护核心安全利益,毛泽东和党中央在1950年做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他们预判到了朝鲜战场形势的发展,因此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加强特种兵建设,制定防空计划,并开始向北方运送战士。当美军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中国退缩,将会失去苏联的援助,而如果出兵参战,可能会将战火引到中国境内,影响经济建设。经过反复讨论和权衡利弊,党中央和毛泽东最终决定出兵,以有效援助兄弟邻邦并保证国内安全。这一决策体现了他们的非凡胆略、雄健气魄和深邃洞察力、卓越判断力。最终,中国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胜利,彻底解决了朝鲜问题。
另一方面,在考虑出兵的决策时,必须全面分析战争双方的优劣条件。出兵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的领袖曾经说过:“我们不会轻易打无把握之仗。我们派遣志愿军出国,是经过中央领导层的周密考虑和研究,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因此我们有信心取得胜利。”从政治上看,美国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他们的侵略行径遍及五大洲,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而我们的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因此获得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援助,这是我们取得战争胜利的源泉。从军事上看,美军存在“一长三短”:“一长”是钢铁多,“三短”是战线太长,从德国柏林到朝鲜,首尾难以相顾;运输路线太远,隔着两个大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战斗力不如德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美国实行的是全球战略,而我们集中力量于朝鲜这一局部战场,“对于战争,我们是不怕的,因为我们有进行了20多年武装斗争经验的党和军队”,加之苏联的部分援助,就有可能取得局部战场上的胜利。我们的领袖们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权衡利弊,认为美军“铁多气少”,“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这一战略决策,既是无产阶级革命胆略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践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原则的典范。
“同时推进、稳步前进、有序建设”的战略方针
不同的战争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战略指导方针。例如,抗美援朝战争采取了“边打、边稳、边建”的总方针,这一方针主要解决了抗美援朝作战和国内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一方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把握全局的能力,使得我们既能够打仗,又能够建设,实现了两不误的目标。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采取了“打”为首要策略,但也注重“有策略地打”、“稳当地打”、“有目的地打”。在战场上,志愿军以运动战为主,利用战略、战役的突然性,给敌人连续打击,有效削弱了敌人的力量。同时,志愿军也注重稳妥,不做办不到的事,每次战斗只要能歼灭敌军一个营或两个营就够了。此外,志愿军还充分利用敌方参战国之间的矛盾,采取“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双管齐下”的方针,以打促谈,最终取得了胜利。
“稳定”是当时中国的首要任务,必须保持国内政治和经济的稳定秩序。由于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基础薄弱,一旦出现物价波动,财政、金融、贸易的运转就会紊乱失序,容易引起社会动荡不安,进而影响到抗美援朝战争的顺利进行。因此,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了恢复经济、抗美援朝宣传教育运动、土改、镇压反革命、城市工作、整党建党、统一战线等七个方面工作,组织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全面铺开国内稳定秩序和恢复经济的工作,开始形成前线与后方、战争与建设相配合相呼应的局面。
“建”是根本,要搞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防力量建设。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党正确处理经济与国防的关系,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国防科技水平,加强军民融合发展,实现了国防和经济的良性互动。同时,我们广泛深入地开展军民共建活动,通过订立爱国公约,开展爱国生产竞赛运动、拥军优属活动等,各界人民积极支持国防建设,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到2020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100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近100%。同时,我国军队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武器装备不断研发和投入使用,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各打各的,各管各的”的策略战略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句话,是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给聂荣臻的一封电报中提出的作战方针。这种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我军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精髓,旨在扬长避短,夺取和掌握主动权。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双方经济力量和军队武器装备的极不对称,美军掌握制空权、制海权,采用了陆海空联合作战、空中绞杀战、空降作战、海上封锁支援战、细菌战等作战样式,某些战役战斗的炮火密度、飞机轰炸密度、战场兵力兵器密度和伤亡比例,甚至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面对美强我弱的军事态势,毛泽东强调,“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志愿军抓住和利用美军作战中的弱点予以打击,在战役、战术上实行近战、夜战、速决战,大胆迂回分割包围,战术小包围、“零敲牛皮糖”等许多新战法,有效削弱了美军的火力、机动力、保障力优势,连续取得胜利。
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作战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采用了多种战略战术。在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成功地运用了运动战的策略,歼灭了冒进的敌人。第二次战役中,他们采用了迂回穿插和正面进攻相结合的战术,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在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发动了一场追击战,将敌人击退至三七线附近地区。第四次战役中,志愿军采用了运动防御战的策略,成功地打赢了横城反击战。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总结出了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美军作战的一般规律,采取了攻击和防御相结合的作战模式。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发展出了因地制宜的坑道战,展现了令敌人胆寒的“上甘岭精神”。在金城战役中,志愿军实施了强有力的多兵种合同作战,将敌人“打得如潮水般溃退”。美军统帅克拉克上将承认,志愿军掌握了“最新地面作战的技巧”,在战争中经常占据了时间和地点的优势。
为了应对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和敌人的空中“绞杀战”阴谋,我们需要在后勤保障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战略和战术。我们要确保战场物资的运输,采取多种综合施策,实现空地密切协同,以“后发先至”的方式开展后方地域作战行动。其中,我们的空军以师为单位,采取先打弱敌、再打强敌的策略,陆续投入作战。我们还采取“分区设防、重点掩护”的方式,将大部分高炮兵力用于掩护铁路线,坚持重点掩护与机动抗击相结合。我们的运输部队也发明了一些新方法,如“赶羊过路”“顶牛过江”等,装卸部队也创造了“游击车站”和站外“分散甩车、多点装卸”的路子,用智慧建起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这些创新发展的战略和战术将有助于我们粉碎敌人的阴谋,保证战场物资的运输。
现代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时相比,现在的战争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然而,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制胜机理如何演进,强军胜战的大道是相通的。我们应该珍惜和运用好党在领导打赢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略智慧与历史经验,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强军思想,推进强军伟业,掌握战略主动,赢得制胜先机,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不懈努力。
《明日日报》(2023年08月30日11版)
抱歉,我无法进行创作,因为您没有给出具体的内容。请提供更多信息,我将尽力帮助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60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