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体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处理事物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整体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助于防止片面、孤立、静止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美,进而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伟大梦想。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整体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从其形成发展来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整体性特色。
1.理论渊源的整体性。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本源,并使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强调“老祖宗不能丢”的同时,指出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以A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新时代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创立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总之,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和“脉”,不断进行着理论创新。
2.实践基础的整体性。“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大地,致力于解决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整体性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问题,是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立时代潮头,开改革之先,邓小平理论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崭新实践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科学研判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从容应对各种困难风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时代之基,答时代之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实践中创新发展。
3.文化底蕴的整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就必然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以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文化方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乳汁,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三步走”发展战略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中华传统美德,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提出“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思想,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客观具体实际,对中国古代知行观作了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要思想。综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彰显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底蕴。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容体系的整体性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既体现在以纵向历史逻辑为经,也体现在以横向理论逻辑为纬,纵横交融,凸显了内容体系的整体性。
1.理论主题的整体性:时代之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时代之问。毛泽东思想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在准确弄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并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基础上继续艰辛探索着“什么是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具有“和平与发展”“改革与建设”共同历史条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分别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时代主题的连贯回应,各有侧重又层层递进,映衬出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追求。
2.理论立场的整体性:人民中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它“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以新的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理论。毛泽东同志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提出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着深切的人民情怀。邓小平同志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体现着赤子之情。江泽民同志提出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人民群众利益观,强调“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化全党宗旨意识,强调“要坚持深入基层、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68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