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育,人才培养?

广东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日前在广州召开,会议旨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广东省聚焦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提升广东省人才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广东省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达到了566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为177家。全省在站博士后人数超过11000人,各项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在2019年和2020年,广东省全年新增博士后分别为3850人和4215人。而今年1月至10月,广东省新增博士后人数已经达到了3792人,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位置。

不仅广东,各地都在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力度。近年来,各地纷纷将人才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今年5月,深圳市提高了人才落户的门槛,随后,杭州市也收紧了落户政策,并进一步提高了对博士研究生的补贴标准。广州、西安等地也相继采取了类似的政策调整。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人才建设需要与城市和产业需求相适应的发展逻辑。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地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主体和关键支撑。

据受访专家表示,未来,人才工作需要在政策引才的同时,注重环境和服务来留住人才。除了为人才提供先进的设备和设施,还需要提供长期的支持,创造一个开放自由、容忍失败的环境,让高端人才专注于研究,让年轻人才安心成长。

多地锁定高层次人才引育目标

根据今年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未来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社会将大幅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取得重要进展,建设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此外,顶尖科学家的集聚水平将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将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我们将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因此,未来的人才工作重点任务将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

实际上,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已经不再仅仅追求争夺人口和吸引人才,而是更加注重引进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

5月26日,深圳市发改委发布了《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对落户门槛进行了大幅收紧。接着,杭州市在10月9日发布了《关于调整杭州市大学毕业生落户政策的公告》,取消了大专生直接落户的资格,并要求硕士毕业生必须先缴纳社保才能落户。随后,广州、西安等地也对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些政策调整背后的意义何在?

这一系列的政策调整表明,各地政府对人口流动和人才引进的管理趋向更为严格和精细化。过去,一些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使得人口流动较为频繁。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一些城市开始意识到过度的人口流动可能会给城市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资源短缺、社会秩序紊乱等。

因此,各地政府开始收紧落户门槛,限制人口流动,以更好地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平衡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导致的问题。同时,政府也希望通过提高落户门槛,吸引更高素质的人才来到城市,推动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这一系列政策调整也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即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的人口流动。城市希望通过引进更高素质的人才,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对人才的引进将更加注重人才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引进的人才能够真正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各地政府对人口流动和人才引进的管理趋向更为严格和精细化,旨在平衡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这一系列政策调整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即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的人口流动。

值得关注的是,杭州人力社保在落户政策收紧的当天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调整了杭州市应届高学历毕业生的生活补贴政策。根据公告,从2021年10月15日(含)之后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生活补贴标准从5万元调整为10万元。

杭州的意图十分明显,一方面他们在收紧大专生落户政策,另一方面则在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补贴标准。

马桐樱研究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各城市的人才引育工作正在经历变化,或者说正处于调整期。她认为,从城市动能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更容易理解这一变化。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作为创新动力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因此各城市在引才方面的目标也更加聚焦于高层次人才,例如深圳。这意味着城市正在努力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各地重视培养高层次人才团队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一点在许多地方公布的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中都有所体现。

苏州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的人才需求非常紧缺。南京的软件信息和金融科技服务产业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另外,在《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中,广州、深圳和珠海这三个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最需要的是程序员和软件工程师等技术研发岗位的人才。而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这六个以工业和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最需要的是产品开发师、装配工程师和车间主任等生产部门的岗位人才。

马桐樱强调,在制定引才目标时,不仅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定位,还要考虑产业的承接和升级等因素。此外,她还强调了与企业单位的调研结合,以形成全面的人才需求图谱。

广州开发区人才教育工作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我们的人才管家团队经过日常走访和总结发现,企业招聘需求与应聘人员条件不匹配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导致了人才招聘的难度大幅增加。”

探索“服务留人”新模式

除了吸引人才外,如何留住人才也成为各地人才工作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一直是人才的热门选择,但近年来,一些强二线城市的优势逐渐显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入。

根据最新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调研数据显示,杭宁汉蓉地区的人才净流入占比正在上升。具体来说,杭州在2017-2020年间的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1.2%、1.4%、1.6%;而南京在同一时期的人才净流入占比稳定在0.9%。此外,根据学历来看,流动人才中有56.7%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而根据行业来看,流动人才中有50.3%分布在IT、房地产和制造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多为较高学历或是热门行业人才。

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一线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大,这导致了一些人才被迫选择离开一线城市。其次,二线城市在提供支撑人才发展的空间、环境、服务和平台方面不断进行优化,与一线城市之间对人才的吸引力差距在逐步缩小。

马桐樱指出,除了就业难题之外,生活成本也是导致一些毕业生难以留在大城市的原因之一。她表示,目前毕业生的薪酬整体较低,许多人在一线城市生活相对拮据,而回到家乡生活的成本要低得多。此外,许多强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在各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导致年轻人的就业选择发生了趋势性的变化。同时,二三线城市的引才计划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随着各地政策的趋同,环境和服务优势对于吸引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大。

姚凯教授表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人才流失现象。然而,如果长期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高昂的生活成本将迫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离开城市。

姚凯教授指出,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吸引了大量的人才。然而,随着城市的繁荣,生活成本也不断上升,包括房价、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等。这些高昂的成本对于年轻人才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姚凯教授认为,如果城市长期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生活成本将继续上升,这将迫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离开城市。这种人才的流失将对城市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限制城市的创新和竞争力。

因此,姚凯教授呼吁城市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生活成本,提高人才的吸引力。这包括加大对住房、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只有通过有效的治理和改革,城市才能够吸引和留住更多的年轻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将为城市的创新和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城市的长期繁荣。

姚凯强调了良好的发展生态对于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让人才能够扎根发展,我们需要搭建一个能够让人才发挥才华的事业环境。同时,我们也要创造一个让人才能够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优质服务环境。他认为,自由开放的市场化环境能够为人才提供丰富的事业机会,吸引和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为当地产业升级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为了打通人才政策和服务之间的壁垒,实现人才、服务和产业之间的精准对接,以及为了创造一个能够留住人才的环境和服务,自2017年开始,国内出现了一种探索人才服务市场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旨在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匹配,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通过建立人才服务平台,政府、企业和个人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人才需求和服务供应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福利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例如,政府可以给予人才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人才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通过建立人才培训机构和引进人才项目,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这种市场化的人才服务模式,政府、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才的匹配和流动,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和产业的竞争力,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2017年,深圳和广州率先成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人才集团,这一模式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如今,全国各地的人才集团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熟运作模式,为当地的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除了深圳、山东和浙江等地区,其他地方也纷纷成立了人才集团,推动了人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这些人才集团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流动,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人才集团的成立不仅为当地的人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广州开发区人才教育工作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人才集团是开拓人才工作与服务的新模式,能很好的与政府人才工作形成互补。同时,人才服务的市场化也能更好对接产业发展和用人主体单位的人才需求。

大湾区加快探路人才“双循环”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在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布局,旨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将承担起建设“世界级”人才高地的重要使命。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挑战。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大湾区内的重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达到了331,731人。这一数字表明,为了满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建设方面仍有进步的空间。根据广东省统计局2021年2月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发展潜力比较研究》,从两院院士这一科学和应用研究的中坚力量和先锋角色来看,长三角地区拥有1020名院士,而粤港澳大湾区仅有145名院士,不及长三角地区的七分之一。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建设方面没有取得任何成就。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在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例如,该地区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和项目,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创新创业人才。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交流。

然而,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建设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长三角地区拥有更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人才的培养和吸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其次,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更早,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创新资源,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最后,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也使得人才的流动更加便捷。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提升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这包括加大对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支持,提供更多的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以及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只有这样,粤港澳大湾区才能在人才建设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在未来,为了破除大湾区人才发展的瓶颈,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高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大湾区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通过建立更多的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其次,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大湾区应该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此外,大湾区还应加强人才引进和留住工作。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人才来到大湾区工作和创业。同时,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待遇和福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最后,大湾区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和创新成果,提升大湾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项目,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要破除大湾区人才发展的瓶颈,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高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教育改革、产学研结合、人才引进和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措施,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推动大湾区的创新发展。

马桐樱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应该警惕人才“逆差”问题,以防止高层次人才流失到海外。她指出,如果这种人才“逆差”趋势长期持续下去,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相当于削弱了其发展的基础。因此,吸引人才的关键在于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创业机会、产业环境配套、营商环境、居住环境以及生活成本。只有提供了这些条件,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粤港澳大湾区,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如何促进大湾区内人才流动机制的活跃,以实现内地与港澳人才资源的高效流通和优化配置,也是大湾区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姚凯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在人才跨境治理方面进一步深入探索,以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包括统一互认的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标准,以及建立全球人才大数据库和粤港澳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等平台,以打通区域间人才、资金、信息和技术自由流动的障碍,实现三地人才相关主体的互联互通。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合作和发展。

此外,他强调,大湾区应该充分发挥国际和国内两个循环点的独特优势,创造一流的人才和商业环境,解决人才流动的障碍和瓶颈,以实现全球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和人才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从而取得新的突破。

马桐樱认为,在“双循环”背景下,实现人才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人才和吸引国际人才。她指出,与经济开放相比,中国的人才开放还有待提升,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必须加强“双循环”以实施人才战略。

欢迎您使用21财经APP,获取更多精彩内容!下载21财经APP,您将能够获得更多的财经资讯、市场动态、投资分析和财经知识。无论您是投资者、企业家还是财经爱好者,21财经APP都能为您提供全面、及时的财经信息。不仅如此,我们还为您提供专业的财经解读和投资建议,帮助您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快来下载21财经APP,开启您的财经之旅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7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