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里桥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市社区,面积只有0.8平方公里,却居住着3万余人。这里的老旧院落众多,人员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很大,给社区党委带来了一系列难题。
近两年来,一里桥社区在搭乘世界科幻大会在郫都区举办的东风下,积极创新推动“科幻+”要素的融入。通过科创+党员教育管理、科创+组织孵化培育、科创+退役军人服务、科创+民主协商议事以及科创+空间阵地打造等多种模式,社区构建起了“专筑一里·筑桥有你”品牌。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不断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还使得社区荣获了2023年“蓉城先锋”示范基层党组织称号。
凝聚老兵力量
助力社区治理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近年来,一里桥社区探索出了一种独特的“科创+退役军人服务”模式,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退役军人们纷纷表示,这种模式让他们在家乡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
这个“科创+退役军人服务”模式的核心是将科技创新与退役军人服务相结合。一里桥社区积极引导退役军人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为他们提供创业支持和就业机会。同时,社区还设立了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培训、心理咨询等服务。这种模式不仅帮助退役军人实现了就业创业,也为社区的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支持。
退役军人们对这种模式赞不绝口。他们表示,通过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他们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还能够为社区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设立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的关怀和温暖,让他们在家乡生活中找到了归属感。
一里桥社区的“科创+退役军人服务”模式不仅为退役军人提供了就业创业的机会,也为社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为更多的退役军人提供服务,促进社区的繁荣与发展。
近两年来,一里桥社区党委积极应对成都科幻中心建设者中退役军人较多的情况,通过激发退役军人的“社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成功将他们转变为社区治理的核心力量,成为引领社会正能量的先锋。
社区党委书记张文涛表示,社区正在积极探索一种新的服务导向,即“问需于军民”、“问希于社区”、“问政于政府”。这种导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在这一导向的指引下,社区还创新了一种服务模式,即退役军人“一核四带五能”的“145”服务模式。这个模式的核心是退役军人,他们担任社区服务的核心力量。而“四带五能”则是指退役军人在服务过程中具备的四项能力和五项技能。
此外,社区还明确了一条服务路径,即“民拥军”、“军为军”、“军助民”的“三步走”。这条路径的目标是逐步提升退役军人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这些措施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有500多名退役军人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为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福祉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我穿上这件红马甲,走在社区里,我感到自己依然年轻有活力,我还有价值!现在,很多邻居都认识我了,一看到红马甲就知道志愿队的人来了。”
62岁的李国峡是一里桥社区战旗红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筑桥尖兵连)的一员。最近,他忙着帮助社区开展老年人养老认证上门指导服务。每次出门,他都会穿上醒目的“志愿红”马甲,因此被社区居民戏称为社区的“网红”。
近年来,一里桥社区以创新的工作模式为基础,始终坚持党旗领战旗,积极吹响了“红色号角”。我们用心用情做好退役军人的服务保障工作,并传承和发扬了退役军人的优良传统,激发了辖区内退役军人的“红色潜能”。同时,我们也积极引导更多的退役军人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让社区治理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新的气象。
“他们中既有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的英勇战士,也有参与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还有一家三代都为国家穿上军装的光荣之家。他们为了维护祖国的安宁和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他们从军营走向社会,更需要我们给予关心和关爱。”
如何提升退役军人的归属感?张文涛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首先,建立一个“阵地”。因此,一里桥社区党委探索了“科创+退役军人服务”模式,并与成都市明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重点打造了一个名为“退役军人之家”的场所,以此来扩展社区建设红色文化的领域。
此外,在退役军人之家,老兵们除了日常聚会外,还会定期举行各种活动。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每月会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退役军人之家还成立了党小组,并邀请退役军人列席社区党委会、行政决策会等会议。张文涛表示,这些举措旨在加强党组织的领导,提升退役军人的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为社区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党群服务阵地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让党组织和群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群服务阵地应该建在居民“家门口”,方便居民前来咨询、交流和参与各项活动。
建在居民“家门口”的党群服务阵地,可以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让居民不用走远就能享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服务。这样一来,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参与到各种党组织组织的活动中,增强了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同时,党群服务阵地建在居民“家门口”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和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解决方案。通过与居民的面对面交流,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为居民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总之,将党群服务阵地建在居民“家门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群众,加强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提高党组织的服务水平和群众的满意度。这样的举措将进一步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幸福感。
服务不断延伸
踏入郫筒街道一里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人们的目光不禁被一面引人注目的文化墙所吸引。这面文化墙与传统的纸质图书馆有所不同,它将海量的知识转化为一系列有声二维码,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方式,为居民们打造了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全新世界,而且还近在咫尺。
“有声读书墙提供了多个板块,包括榜样故事、文化品读、名著经典、中医养生、国粹经典等,涵盖了各种主题。每个板块都有数百本书籍可供选择,并且每周都会更新内容。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扫描板块内的二维码来选择收听,而且无需联网。”
李茜介绍说,一里桥社区党委近期引入了一种新的形式——有声读书墙。这种读书墙不仅容量大,而且操作方便,非常便于管理。
为了提高辖区党员居民的党规**意识,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融入社区治理工作的指导能力,我们可以借鉴李茜介绍的有声图书馆的经验。有声图书馆只是社区党委依托“科创+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一个缩影。
首先,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党员教育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提供党员教育资源,包括党的理论知识、党规**等方面的学习资料。这样,党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党规**意识。
其次,我们可以组织定期的党员教育活动,例如开展党课、讲座、座谈会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党员进行讲解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党员可以深入了解党的理论知识,并学习如何将其应用到社区治理工作中。
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党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例如成立党员志愿者队伍,让党员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工作,如环境整治、社区活动组织等。通过实践,党员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指导能力。
最后,我们可以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建立党员学习小组或党员微信群等平台,让党员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党员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党规**意识和指导能力。
总之,通过建立党员教育管理平台、组织党员教育活动、鼓励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工作以及加强党员之间的交流,我们可以提高辖区党员居民的党规**意识,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融入社区治理工作的指导能力。
我们社区党委还推出了名为“筑桥星播客”的项目,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讲述党史、英模事迹以及治理经验,进一步加强微网实格治理体系。同时,我们还选拔了20名党员组成了“筑桥管家”队伍,他们将常态化地组织专题教育、理论学习和政策解读活动,以更好地服务社区。
最近几年,一里桥社区党委利用学习强国、网络党校等在线学习平台,以及党员微信群、慕课系统等工具,创建了党员学习教育的“空中课堂”。通过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机结合,他们对离退党员、流动党员、党员骨干等不同群体进行了精准培训。
一桥社区党委不仅依靠“科创+党员教育管理”模式,还积极努力打造方便群众的党群服务活动阵地,改善社区服务,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在一里桥社区的一座小区居民楼中,有一个名为“书里空间”的地方,它是由一些闲置老化的妇女儿童空间整改而来。经过焕新,这个空间已经变成了各类阅读活动的首选地。
根据肖杨书屋负责人的介绍,一里桥社区党委最近推出了一个名为“书里空间”的公益性共享阅读空间。这个空间占地约108平方米,收藏了4000多册图书,涵盖了青少年必读科目、亲子绘本、历史传记等各个方面。这样的收藏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人性化的阅读环境。此外,书里空间还会不定期举办读书分享活动,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交流机会。
当前,一里桥社区在郫筒街道中崭露头角,成为一座备受瞩目的社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我们的下一步计划是利用党群服务中心附近的空置房屋,建设一个智慧养老中心。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加强党群服务阵地的建设,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构建社区场景,以打造一个方便居民的15分钟生活圈。”
张文涛表示,他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让更多的人成为享受福利的第一批受益者。
-END-
记者丨刘刚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7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