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花源记翻释,挑花原记译文

挑花源记翻释,挑花原记译文

他从辗转官场,屡次离职,最后却因不愿接待领导,愤然辞职。

他回家种地,草盛豆苗稀,但却安贫乐道,采菊东篱。

他就是陶渊明

我们上学时都读过《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千多年以来,桃花源,一直萦绕在中国人的心中。

如果一个人现实中受到挫折,难免会梦想有那么一个桃花源

住在里面,远离世俗,远离纷争,能够安居乐业,不愁吃喝。

但是这个桃花源,对于多数人,又不现实。

因为普通人,谁能够完全脱离现实社会而生活呢?

桃花源,外面的人疲惫时想进来,进去的人,不一定真的能忍受那份单调与清冷。

陶渊明年轻时,也并不是一个梦想桃花源的人。

年轻时的陶渊明,自称:猛志逸四海,要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

朱熹评论陶渊明,说他的诗看起来平淡,其实非常豪放。

梁启超也说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之人”

陶渊明出生在官宦世家,曾祖父和祖父都曾做过大官,但是到了父亲这一辈,官职很低,而且父亲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

陶渊明回忆说: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zhi)绤(xi)冬陈。

意思就是说,自从我成为一个人,就遭遇家境贫困的命运,饭筐水瓢里常常是空无一物,冬天还穿着夏季的葛布衣服。

陶渊明谋求做官,也是要养家糊口。

但是人生不顺意,十有八九。陶渊明处在一个非常糟糕的时代

东晋末年的社会,有两大特点:

一个是更加讲究门阀,寒门出身的人,根本没有机会向上爬。

一个是时代充满战乱,城头变换大王旗。

普通人家,可能一夜之间,就被族灭。

我们现在常说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都是陶渊明那个时代留下的成语,可见时代充满不确定。

在一个讲究门阀出身的东晋社会,陶渊明家既不是什么大家族,又不是完全的寒门。

现实社会里,陶渊明被别人讥笑为“小人”,就是那种要靠投机才能成功的人。

他当过江州祭酒,在偏远的小地方负责教育和文化,不顺意,辞职。

他当过大将军桓玄的幕僚,后来桓玄篡位被刘裕杀掉,他因为母亲去世离职,侥幸躲过了被灭族。

他又去做军阀刘裕的参谋,但他发现刘裕这人和桓玄一样,野心太大,又辞官。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在离家乡百里地的彭泽做县令。

上级要来督查,要求他勒皮带,穿正装迎接,他非常厌烦,说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里话,把印章一挂,第二天就回家种地了。

那年,陶渊明41岁。

从一个怀有雄心壮志的少年,到一个内心倦怠的中年老男人,陶渊明并非一开始就淡泊明志。

他多次求取仕途,希望能改变家庭经济状况,有所作为,但最后都经历曲折,还差点丧命。

说到底,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是他没落的出身,是他所处的时代,很难让他在社会上找到一条向上的路。

这是陶渊明的人生悲剧,同时也是时代的悲剧。

战乱之下,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作为一粒尘埃,他改变不了时代,也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只能喝酒解闷,寄希望于有那么一个桃花源。

然而那样的桃花源,短暂而又不切实际,看起来是诗和远方,实际却是一种失意和逃避。

躲进桃花源里的陶渊明,想经常喝酒,但还要面对没钱买酒的无奈。

种地,毕竟不如做个小官。

陶渊明临死前,给自己写下了挽辞,他想象着自己死后的情景: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他说,人生实在是难啊,死了又能怎样呢?鸣呼哀哉!

陶渊明的可贵就在于困顿中的主动选择,看似逃避到山林之中,实则体现着他内心的坚毅刚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8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