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质生产力与基本经济模态转换的思考11000字(理论党课)

新质生产力与基本经济模态转换的思考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征程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迭代和产业变革浪潮奔腾汹涌,社会多样化需求呈交错并发加速上升之势。在这个复杂加剧和动势巨增、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历史新阶段,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多重因素同向叠加、逆向互消的错综复杂、恢复发展的时刻,A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具有深刻意蕴的“新质生产力”,明确了中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和主动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拓展延伸视野,以创新为引擎,引领新思路、推出新举措、激发新作为、收获新成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峰。同时,它也从根源层面并在实践中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赋予强劲的新动能,激发和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探索新发展途径的信心。因此,从学理角度深入领会和解释阐发变革、升华和超越传统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经济发展新途径,是观念的转变更替,认知的演进和跃迁,理论和实践的实质性突破,是经济学及相关学科学术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生产力“质”的演变与跃升
    生产力质的演变与跃升,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主脉络与关键性标志。自原始社会起始,科技的进步与人类劳动如影随形、相伴共进,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表现形态升级换代。无论是农耕社会、工业革命,还是信息技术革命,科技进步都在为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推力,并且在今后随着科技的持续创新与人类欲求的融合互进,生产力的质的演变与跃升将一如既往地发生演进或突进,为社会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强劲动力。
    1.生产力概念探源
    生产力是社会制度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作为关键和最基础的生产要素,对经济系统的整体属性、支点动力、底层逻辑和质量效率等起着全面、综合的决定性作用。在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弗朗斯瓦?魁奈在其论文《谷物论》中首先提出了生产力概念,他强调土地生产力和农业劳动的生产力,并认为只有农业劳动是生产性的。随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进一步拓展了生产力的概念,认为生产力不仅包括劳动的生产力,还包括资本的生产力,即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同时,他提出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在19世纪初,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对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了生产力理论。他否定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强调国家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发展国家综合生产力等问题。他认为生产力实际上是“生产能力”,即具体的生产方式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深入阐述了生产力的内涵。他们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同时强调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工具象征着一个时代生产力的水平。此外,生产力绝对界限理论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生产力会在几个过度发展阶段后趋于平稳,并逐渐地无限趋近于停滞不前的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下,人类为促使生产力发展所需的预备时间会无限地趋近于人类寿命本身。这使得人们花费毕生的时间去拼凑提高生产力所花费的必需成分而不是去推动生产力本身。此时社会也必将趋于变为一种极其稳定的状态。如何不断突破生产力绝对极限是不同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论发展脉系和社会实践背景。
    还需要指明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是基于劳动的主体、工具、对象及人与人关系的三位一体的人本论述,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论,在价值引导和立场取向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2.生产力基本表现类型
    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产业形态,可以将生产力分为资源生产力、技术生产力和素质生产力。资源生产力主要体现为对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农业经济紧密相关;技术生产力则侧重于科技动力的应用,尤其在工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素质生产力则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如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除了产业形态,生产力的主体性质也是分类的一个标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是两个重要的分类。自然生产力主要指自然界的自然力独立发挥作用,如风力、水力等;而社会生产力则强调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的生产能力,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此外,还可以将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主要指创造物质产品的能力,而精神生产力则聚焦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如科学、文化、艺术等。在更细致的层次上,生产力还可以划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以及短期与长期生产力等。这些分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生产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还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这要求持续更新观念和创新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3.生产力进步的推动力量: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科技进步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长河,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电力与电气时代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等重大发展阶段,无不印证了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积极影响。在农业革命时期,人类通过创新农具和耕作技术,实现了从游猎采集到定居农耕的重大转变。这一时期的科技进步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社会文明的演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业革命时期,科技进步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蒸汽机、机械化生产线以及铁路和航运技术的现代化,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促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石。进入电力与电气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成为生产力提升的新引擎。电力工业和电信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生产提供了强大支持,同时引领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而信息技术与网络化革命的兴起,更是将生产力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信息技术革命也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进步作为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关键驱动力,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持续的发明创新和应用新技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生产领域,从而实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因此,从宏观视角审视社会发展史,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中生产力各要素之间内在的对应关联见表1。
    二、新质生产力的丰富蕴意与时代价值
    科技源于社会的需求和人类的创造性,服务于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旦新的科技进步与人文社会实践有机有效融合,两者互激共进、凝聚发酵,就会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A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阐释,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要利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源于技术革命性的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它代表了当代的先进生产力。其核心内涵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并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为核心标志。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新局面、呈现新特征,不确定性及全球共性问题的复杂性日益深刻和加剧,现代科技加速迭代、传统理论愈发滞缓,冲击、挑战和机遇交迭并存,在这一多重因素叠加的时点上提出“新质生产力”,视角新、观念新、含义新,切中和抓住本质,落位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生产力”上。
    (1)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在唯物主义视角下,物质生产力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而精神文化和知识创新产品在现代社会中正在转化为新的物质生产力。这种转化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即物质酿造出精神,精神又反过来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条件下,这种转化过程更加迅速和显著。
    (2)本质与实质的升华:新质生产力要求有本质和实质上的改变与升华。这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数量增长,而必须依靠主体内生的创新驱动,实现内涵的增进和丰富、外延的扩大和包容。这种升华从本质上区别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体现了更加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3)质量与品质的提升:新质生产力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质量和品质的提升。这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以确保最终产品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时空与形态的改变:新质生产力还包含着时空和形态上质感的改变与提升。这强调了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物质产品的触感使用上,还体现在对精神文化的品味享受上。这种改变与提升是当今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的内在、本源、基础和方向性的社会驱动力。
    (二)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大背景下,A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现实体现,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在不容错过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要释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促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在根源层面对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和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劳动者利用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高效能、高质量,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当今数智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A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是要素新优势、产业新质态、发展新路径、竞争新优势的动态性、时代性和战略性的集成表述,代表着更创新、更高阶、更可持续的生产力发展方向和经济运行主动力,也促使经济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视角、关注重点和分析方法等发生深刻和实质性的变化,在根源层面更加重视社会经济主体的关切和行为响应。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最大化地提升人民福祉、让更广大人民分享改革开放红利、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0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