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我上二年级过新年的时候,母亲拿出了“新衣”要帮我穿上,我一眼便看出那不是新衣,气得哭起来。无论母亲说什么好话,我也听不进去,既不穿那身“新衣”,也不出去玩,硬是在家里闷了三天。
那是一件改装过的衣服,虽说很干净,但布料都掉色了。那个年代布料的染色技术也许不过关,衣服总是喜欢掉色。
后来才弄明白,凡是不好的年景,每到过新年,母亲总是把哥哥穿着小了的衣服,稍微改一下,洗干净再让我穿上。小孩子不懂事,也认不清新旧,到了九岁便有了很强的分辨和抵抗能力,便不想再穿哥哥穿剩下的衣服。
那个年代,穿衣服讲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里兄弟多的,哪个排行小的没有穿过排行大的旧衣服?在晋南一带,民间早已形成了定娃娃亲的习俗,老人们总是习惯把大的那个孩子穿的排排场场、整整齐齐,好让媒婆相中,早日牵上红绳。对于排行小的,则不必着急,毕竟大的不结婚,小的也轮不上,否则会遭人耻笑。过新年,其实就是红火了小孩子,有句形容过年的俗语,“乐坏小子,愁死老子”,小孩子们盼望过新年,大人们害怕过新年。
无论内心有多么不愿意,小时候穿剩衣早已形成了习惯,以至于长大以后对于自身穿着也不大在意。那年临近年关,母亲来到我的驻地家属院过新年,假日里看到那些年轻的战友外出,穿着崭新的便装,谈笑风生的样子,觉得更能彰显年轻人的活力,也很养眼,再看看我穿的旧衣服,提醒我置办一些像样的衣服,我跟她老人家说,小时候穿剩哥哥的衣服习惯了,新旧都一样。一句无关痛痒的话,却勾起了母亲沉重的回忆,她说,难道你要记恨我一辈子吗?我赶忙向母亲道歉和解释,没有责怪她的意思,我买就是了。
当今的很多人不要说买新衣服,就是换一部手机,甚至更换一辆车也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条件极为贫乏的晋南农村,买点新布料,做身衣服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孩子们之所以盼望新年的到来,换一身新衣服是最大的原因之一吧,大人们却多年也舍不得换上一件新衣裳!
(图片取自公开媒体)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