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思政主题座谈会发言材料汇编(4篇)
目录
1.提升“大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 2
2.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 6
3.在高校思政课用好xx文化资源 10
4.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三重维度 14
提升“大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思政课建设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发展趋势令思政课教师倍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提倡理论讲授要与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绝不能照本宣科。新时代要善用大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丰富意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综合素质的基本前提。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大思政课堂”之大”,在于其肩负的课程使命之大;在于其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广阔视野之大;在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断奋斗的远大理想之大。
“大思政课”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展示才华、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又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重要论述,是全面提升“大思政课”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根本遵循。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一位合格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只有真正掌握了理论精髓,才能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只有自己真信,才能让学生也信。当然,任何深刻的理论都不是枯燥的书本和一成不变的结论,而是三个理性的高度统一:第一,应该做到有历史的兼容性,也就是对人类认识史的精华有基本把握;第二,应该有同时代的紧密相容性,即善于对当代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第三,要有内在逻辑的自洽性,即概念、观点和理论体系要有内在的逻辑发展系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既具有丰富的书本理论知识,同时又密切关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还要注重理论教育的逻辑力量。要有富于创新的理论思维,善于运用新的理论创新成果引导学生。总之,思政课教师首先政治要过硬,才能培养真正有信仰的一代新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领悟教育规律,掌握教学艺术。教学就是一种艺术活动,作为以理论思维见长的思政课,更需要靠教学艺术的魅力去吸引学生。部分思政课教师课堂学生抬头率低、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过程缺乏艺术魅力。在“大思政课”背景下,要提高教学效果,思政课老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掌握教学理论,对不同层次的院校、不同特色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其专业特色开展教学,从而使思政课教学能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思政课教学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堂成功的课堂讲授,应该观点正确,重点突出,立意深远,教案PPT力求图文并茂,举例鲜活且紧密结合当下形势,讲授力戒平铺直叙,语气要有抑扬顿挫,肢体语言具有亲和力,使学生在情、理、美的享受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理论教育。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宽广的知识视野,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善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崇拜科学家和学术大家。在“大思政课”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速,新的学科不断涌现,要求思政课教师除了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外,还必须善于充实新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信服老师并接受理论观点。“大思政课”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并善于知识更新,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社会科学领域都应有一定的修养。在网络时代,网络语言变化节奏极快,因网络而产生的新词也越来越多,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在熟练掌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技能外,还要善于语言更新、知识更新,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情。
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它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以自身高尚道德和正直人格熏陶感染学生。中华民族历来有注重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始终以“修身”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孔子主张正人者必先正己,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也特别重视身教示范的作用,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宋代朱熹也指出:“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应该首先行仁德之事,才能要求学生学仁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人格要正”“自律要严”,成为学生修身做人的楷模。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实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能为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发挥重要作用。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强高素质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布局,将教育的战略地位提升到空前高度,赋予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主体的教师,既是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也是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还是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共有专任教师1880.36万人。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教师校长队伍,对于办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至关重要。
名师名校长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和带头人,是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不断加强其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助推全体教师专业成长、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至关重要。建设好名师名校长队伍,等于牵住了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牛鼻子”。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在大力支持国家级名师名校长成长的同时,也加快建立和完善各地的名师名校长培养体系,并将此作为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名师名校长承载着学生家长对于美好教育的向往,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典型体现。名师之名,首重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兴国”和“强师”紧紧联系在一起,提出要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名师名校长培养的目标就是教育家型教师,名师的精神就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内容。去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致信中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为新时代广大教师树立了努力的榜样和坐标,也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师无精神则不优。名师名校长尤其需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切实担起名师名校长被赋予的时代重任,引领广大教师做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和弘扬者。
名师之名,要在学识和品行。教师的学识和品行是教师专业性的集中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说的都是教师的学识和品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习近平总书记又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名师之所以被人尊为名师,主要还是因为名师内在的学识和品行,而不是其他外在因素,这是名师成长的铁律。广大名师名校长背负盛名,尤其要不忘初心,不断充实内在的学识和品行,用高深的学识、端正的品行和“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态度,化解“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焦虑和危机,向着教育家型教师的境界不断前行。
古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教师之所以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与一代又一代教师不断革新自我、紧跟时代变化、自觉肩负家国天下的神圣使命密不可分。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最新讲话系列,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强国的任务迫在眉睫。新时代新使命新挑战,需要广大名师名校长带头去“探未发明的新理,入未开化的边疆”,主动思考国家战略重点和中心工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挥教育家型教师带头示范作用,引领更多教师校长专业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培养源源不断的名师名校长是一项复杂而创新的工程,各师范院校、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自身乃至社会各界都需要高度重视、协同合作,不断完善名师名校长培养的创新机制,厚植名师名校长成长的环境和土壤,培育名师和教育家茁壮成长的良好生态。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呼唤更多的名师名校长,呼唤更多的教育家型教师。今年,《中国教师报》特别创办“名师”专刊,聚焦名师培养改革创新,并将全面呈现各地各校名师的风貌风采,介绍名师的经验理念,分享名师的成长经历,揭示名师的成长规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教育家型教师培养探路,我们期待《中国教师报·名师专刊》能为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贡献一份力量,成为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平台,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新贡献。
在高校思政课用好xx文化资源
思政课的魅力源自深厚的学理支撑,要始终坚持理论为基、内容为王,真正做到以理服人,筑牢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思政课讲好道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44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