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围绕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晓明。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
记者:为什么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徐晓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创新的核心目标,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变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能从科研链条起始端突破技术门槛,提高基础技术水平,进而推动产业升级和变革。产业创新则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还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从而实现生产力质态跃升。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为依托,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共生、相辅相成,二者的深度融合可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同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能够打破创新资源在科技和产业之间的壁垒,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道路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取得的哪些成果成效,让您印象深刻?
徐晓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科技创新作出了“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等一系列新论断和新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科技体制改革文件和方案,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果,推动了科技和产业共同进步,为国家发展大局作出重要贡献。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效果显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11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国家。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01.5万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达到四成以上。近年来,我国创新产品的品质得到很大提升,新能源汽车、家电、手机等在全球都广受欢迎。
二是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23年11月,我国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达到29个、26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17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5万家,不断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高地。在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机、高温超导、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纳米催化、极地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高技术捷报频传,如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采用自主研发芯片的超算系统“神威·太湖之光”、“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自主研发的核能技术等成就举世瞩目。
三是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移动通信、第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高铁、新能源汽车、特高压输变电技术、风能和光伏关键部件及设计制造技术等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引领支撑新旧动能转化,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持续加速。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上,2023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达8539.9亿元,同比增长75.4%,惠及企业3.7万家;达成专利开放许可1.7万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转让许可次数同比增长显著,一批高价值专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场景中快速落地。“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新时代以来,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科技遏制、技术脱钩、极限施压等,我们依然交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亮眼成绩单,许多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作为国之重器,国产大飞机投入运营是航空工业创新发展的里程碑,更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体现。随着C919大型客机“研发、制造、取证、投运”全面贯通,进入民航市场,国产大飞机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新征程正式开启。截至目前,C919已累计获得了全球1000余架订单,我们走完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试验、自主集成、自主适航取证的全过程,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入融合的实践样板,标志着我国在航空工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提升。
明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基础、关键、途径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此,应如何理解?
徐晓明: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要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首先必须具备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这要求持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确保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鼓励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突破;充分尊重和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通过专利政策奖励、学术论文发表等激励措施,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我们要在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创新环境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协同发展,形成更多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同时,还要加强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确保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市场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就是要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决策者、投入者、执行者和受益者。这需要我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企业能够整合产学研用等各方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应不断促进企业、学术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定期交流机制;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等活动,为各方提供交流平台和机会;建立产学研联盟,将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另外,还需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推动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从而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应用,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对科技成果的评估、定价、交易和产业化等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同时,要降低科技成果转化成本,推动科技成果在更多领域、更广范围得到应用,不断塑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谁能够更快地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谁就能够抢占市场先机,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可以说,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169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