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时候春秋时期,有一名著名的琴师,姓:俞,名:伯牙,此人具有绝妙的琴艺,对音律尤为精通。用现如今流行的说法,堪称音乐大师!伯牙年少便技艺高超,访遍名师,刻苦专研,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准,不过,他自知自己的琴技还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有一次伯牙回家探亲,乘船驶达汉阳江口,便停船休息,此时正值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面对江上徐风飘扬,伯牙不由得感慨万千,独自坐在船上弹奏一曲,琴声悠扬,渐入佳境之时,忽然听见岸边有人拍手叫好!伯牙抬头望去,只见一名樵夫站立岸边,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背着扁担,伯牙不时惊讶不已,不曾想一个樵夫,竟能听懂他的琴音,且懂他的音律。不由暗自惊叹!伯牙便起身邀请樵夫进船歇息,樵夫也不拒绝,走上船来,与伯牙细细详谈。
伯牙与樵夫,俯首相谈琴声乐理,想不到樵夫竟能对琴艺如此精通,与伯牙对答如流。伯牙唯恐樵夫只做是装腔作势,便故意弹奏一曲赞美高山的曲调,曲声结束,樵夫赞叹道:“先生真是技艺超群,我仿佛看到了连绵巍峨的泰山一般。” 伯牙又弹奏了一曲,此次弹奏犹如奔腾的流水,樵夫听完后,又赞叹道:“真是妙哉!我好像看到了滚滚江水向东而流。”
伯牙不经感叹,眼前这位樵夫是自己难得一遇的知音,他激动说道:“先生真乃我之知音也,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敢问先生大名?”
樵夫连忙起立,给伯牙予以回礼:“在下钟子期是也。”当晚,二人把酒言欢,抚琴高歌,相谈甚欢。当天色渐明,雾气散去,钟子期便起身向伯牙告别,二人挥泪告别,心中却依依不舍,于是乎,两人约定第二年中秋夜再次重逢。
过了一年,转眼已到了中秋时节,伯牙心中惦记与子期之约,便早早来到汉阳江边,站立船头等待子期的到来,可是等了一夜,却不见子期踪影,伯牙心中难免伤感,心知必有异常,便第二天上岸沿路打听子期的住处。走到山谷,看到路边有一名衣衫整洁的老者,伯牙便上前询问此处是否叫钟家庄,不曾想老者竟然眼泪纵横,问道:先生前往钟家庄找寻何人?伯牙便如实相告,老者听完伤心不已,告知伯牙,子期先生在不久前已仙逝!想必先生便是晋国大夫俞伯牙吧?子期先生临终前,一直念念不忘与先生的约定!
伯牙闻听此音讯,伤心欲绝,痛哭不已。他跟着老者来到子期墓前,坐下含泪抚琴弹奏,一曲作罢,伯牙哭着说道:先生已不在人世,今后再也没人能听懂我的乐曲,我有何颜面抚琴而弹。说罢便摔琴弃之,从此之后,便再也不弹琴奏乐了。
这便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比喻 :琴音好弹,知音难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