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的病怎么写笔画,生病的笔画怎么写

疾病对唐代诗人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把握和研究诗中这些关于疾病的苦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透、解析诗歌背后诗人的所经所历。我把杜甫所遭受的苦痛扩展为“病身”“病物”“病世”“病心”四个维度,从不同角度探究疾病对杜甫躯体、心理和思想的困扰和折磨,探究这些疾病是如何影响到杜甫的艺术创作倾向,杜甫以“病”入诗的创作又是如何影响到一大批唐代中晚期诗人,以及杜甫的“病诗”在中国文学史的影响和意义。这是我在毕业论文《杜甫的以“病”入诗》中试图想表达的。

唐代尽管医学相对发达,除中央配置齐全的太医署、医药局外,各州也要设置医学教育机构。《唐会要》①载:“贞观三年九月十六日,设诸州治医学”。地方的医者,既要承担医学知识的传播,还要担负民间疾病的治疗责任。病多医少的状况是难免的,诗人张籍(约766—约830)说,“长安多病无生计,药铺医人乱索钱。”再现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和医疗乱收费的医患关系。

杜甫的中医药知识丰富,跟那个时代的医学传播有关系,跟穷人看不起病也有关系。在杜甫现存的诗歌中,涉及疾病的诗有二百多首。这些疾病包括传染病肺结核、疟疾,呼吸系统疾病慢阻性气管炎、肺气肿,消化系统疾病肝硬化、肠胃病,代谢性疾病Ⅱ型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类风湿(坐痹),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系统疾病失眠、偏头痛(头风)、美尼尔氏综合症(玄阴)、耳聋,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脑梗、偏瘫、眩晕(风疾)、高血压,五官科疾病眼睑带状疱疹(疮痍)、视网膜病变、牙齿脱落等;还有后期出现的神经官能症、孤独症、癔病、焦虑、抑郁等精神方面的疾病。

这些疾病构成了杜甫一生的“病历”,在这份丰富的病历中,杜甫描述了这些疾病的症状、病势、病因、影响以及治疗方法。从医药学和文献学的角度说,杜甫留下的这份“病历”,既是他的病史记录,也是唐代医药学的补证史料。

在探究杜甫疾病的过程中,我遵循了三条主线。一是历史的路径,包括唐朝帝国早中期的兴衰史和杜甫的生平。大唐由盛及衰的演变,给杜甫提供了极具戏剧性冲突的舞台背景,杜甫在这个背景下,运用高超的艺术形态,极尽忧国忧民的情愫,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诗圣”地位。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六个阶段:读书壮游时期(712—745),留存诗歌不到三十首;长安困顿十年(746—755),这一时期存诗百首左右;陷贼为官(756—759),是指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蜀前,这一时期留存诗歌二百五十首;流寓两川(759年末—765),这一时期存诗近五百首;寓居夔州(766—768年正月),这一时期留存诗歌四百三十首;漂泊荆湘(768年春—770年冬),这一时期留存诗歌一百五十首。杜甫现存的诗歌共有一千四百五十五首,本书选用他描写疾病的诗歌一百五十二题、一百七十九首,主要参考了《杜甫全集校注》②。“病”诗编年是贯穿本书始终的第二条线。

第三条线,按照杜甫自述的病症归类,剖析他的成病原因、疾病的发展趋势和脉络,以及疾病与情志的相互影响。给杜甫诊断疾病的过程,我们主要用中医原理来解释一些病症。但是为了更好理解,也用了一些西医学的名词。疾病对人体的侵扰,除了细菌、病毒、病原体的侵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情志因素对身体的反噬作用,以及社会压力、工作环境对身体和精神的影响,现在习惯称之为“身心疾病”,这比一般的躯体疾病更加难以把握,但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生活中要提倡懂一点医道,并不是说非要成为一名医生,非要有多高明的医术不可,而是学习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了解疾病的发病规律,掌握一些调养身体的方法,用来趋利避害。读杜甫,知身体。对于疾病,我们需要采取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也要勇于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

一千多年来,研究杜甫的人很多,从他的律诗成就、他的用典、他的世界观、他的人格精神,包括从博物学等维度,穷尽所有路径,试图揭开隐藏在杜甫诗歌中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密码”。但是从医学,特别是中医学角度来揭秘杜甫及其诗歌,很少有人去做,也许这是解开杜甫诗歌中一些难解之谜的另一把钥匙。

中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薤有“轻身不饥耐老”之功,性温补。可是到了宋代,药物学家苏颂说薤白性寒,是冷补。后人在争论孰是孰非时,主温补的一派就引用杜甫诗来进行辩解。李时珍说,“薤味辛气温。诸家言其温补,而苏颂《图经》独谓其冷补。按杜甫薤诗云,亦言其温补,与经文相合。则冷补之说,盖不然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有八、九处引用了杜甫的诗。由此可见,杜甫的中药知识不仅丰富,而且蕴含着明确的医理,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对他的理解和研究。

研究杜甫关于疾病的遗产,可以更透彻理解杜甫诗歌所表达的情怀和情绪。761年春天,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日子相对安逸,但他在《遣兴》诗中流露出来的悲观、绝望却有点诡异。每当读到这里,一种紧紧的悲哀就会缠绕着你,好像是杜甫濒死下的遗言,这种突如其来的莫名的悲苦,让人感到不可理喻。

杜甫有肺痨,肺痨的症状除了消瘦、低烧、咳嗽、盗汗等,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咯血。当你明白了这种病症后,就会知道“拭泪沾襟血”,沾在衣襟上的血丝或血块,是咳出来的。在古人看来这是不治之症,杜甫此时心中的恐惧、担忧是难免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杜甫从华州弃官开始,其实就有焦虑和抑郁的倾向。从这两个方面解读,你会懂得杜甫的这种悲观、绝望是因为什么原因了。

杜甫在晚年提到他的肺病,开始使用“瘵”“肺萎”等名称,在古代医籍中这都是结核病的专用词。特别是766年他在夔州作《览物》诗说“舟中得病移衾枕”,是什么病让杜甫把衾枕移到别处去?他已经意识到,他的肺疾就是一种传染病,他才和家人隔离居住。

杜甫在《秋清》中说“药饵憎加减”,在《大雨》中也说“沉疴聚药饵”。大多数人把“药饵”解读成中药。但在古代医学中,膏、丹、丸、散、汤剂都属于“药”的范畴,而“饵”则是指食医,包括我们现在理解的食疗,也包括炼丹术。有学者通过诗歌与相关医籍比较,考证出韩愈晚年服食含硫磺类的药物是为了治疗脚气病中的“足弱”症,而并非好色壮阳之需③。也有学者撰文指出晋唐时期的“脚气病”可能与服食丹药有关,实质是汞、铅、砷等重金属中毒引发的多发性神经炎,但由于矿物中毒和脚气的症状表现相同,故极易混淆④。

梳理杜甫对道家道教的认识,可以看出杜甫对治病的“药”和寄希望不老的“饵”十分钟情,而对需要精神内守的内炼术却不感兴趣。那么,这些丹药对杜甫的身体是不是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杜甫给高适和岑参的一首诗中说“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这首诗系在759年没有任何分歧,从这句诗倒推的话,杜甫患上疟疾的时间应该在757年。杜甫在《病后遇王倚饮赠歌》诗中说自己患上疟疾,按照病期的推算,这首诗应该系在757年才对,但《杜甫全集校注》把这首诗系在751年。我把这一困惑讲给我的导师、杜甫研究专家赵睿才教授,他认为这一发现“十分有趣和非常有价值”。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对于研究杜甫的传承一向对年谱、编年诗特别重视,因为理顺、考据杜甫诗歌的编年,能更好地从诗中找到历史要素,同时也能寻找到杜甫的艺术风格变迁的轨迹,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的“原生态”也会有更准确的把握。杜甫的所有诗歌都是在特定环境下有感而发的,这能帮助我们在理解杜甫诗歌内涵时,更好地与诗人产生共鸣。

杜甫关于自身精神、情绪方面的记载和描述,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精神疾病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可靠和翔实的依据。杜甫从华州弃官,大多数人认为是饥荒的原因,洪业先生则分析说,“是不断积累的对这种无用工作的反感最终使得杜甫抛弃了他的官职。”⑤

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存在于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联,进而能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和孤僻等病态的心理和行为。

由于把消极、负面的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杜甫的焦虑感会不由自主地增强,自我感觉也会越来越不好;这些焦虑又通常会通过身体某些方面的不适表现出来,比如说头痛、肠胃不舒服、神疲乏力等。杜甫在华州加班时“束带发狂欲大叫”,这是典型的精神压抑的表现,很多时候杜甫会用酗酒和嗜睡来逃避、摆脱这种焦虑和压抑。

杜甫由于过度的压抑和身体疾病的原因,几乎造成了他的精神崩溃。他开始开始有挫败感;他失去对包括工作在内一些事情的兴趣,甚至对周围的人也怀有敏感和敌意;他没了安全感,开始有意逃避、逃离这个环境,来摆脱这种焦虑和压抑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巨大的不安。这是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官场的主要原因。

杜甫在夔州时,他出现了幻觉、妄想和认知障碍,他会凭空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甚至是荒诞无稽的想法。还有一点,他的疑心开始加重,老是感觉周围的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有时候会显得烦燥不安、坐卧不宁,甚至惶惶不可终日。杜甫的晚年与人很少交往,总是疑心别人讥笑他,甚至对他不利,这与他的心理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的一辈子,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最期待的无非就是人际关系的融洽和温暖、自我内心的满足和实现、与这个世界和社会不脱轨。《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过,孤独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这里的爱包括关心、理解、尊重和责任感,这种爱能让人去克服寂寞感和孤独感。怎样理解杜甫的孤独?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或者说没有经历一定挫败和苦难的人,离读懂杜甫的心就很远。少年时,我们只知道杜甫是忧国忧民、落魄的诗圣;随年龄见长,我们就会开始理解杜甫内心的苦闷,开始明白他身处孤舟又困守孤城的孤独;而到了老年,你会发现,读杜甫,其实读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己。

这一次我们没有把杜甫当作诗坛上的圣人来看待,而是把他当成我们身边的亲人,一个平常人来看,听他诉说身体上的不适和出现的症状,也听他诉说不愉快、郁闷和愤怒,包括那一声叹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离杜甫的心灵和身体最亲近的一次探访。

古人的诗文很含蓄,表达却意味深长,在简短的诗句里蕴含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和音乐的韵律感。我们希望孩子们要多学习和诵读一些传统文化的国学经典,但我在翻阅厚重的杜甫全集时想,怎么让年轻的人更加喜爱杜甫、阅读杜甫,也许改变一种叙事,比如通过讲述他的疾病来解读他的诗歌,人们是不是会有接近他的欲望呢?

这部书是和父亲孙锡刚共同完成,他自称是“记者里最懂中医的,中医里写新闻稿最好的”。感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睿才先生,对本书的审定倾注了大量心血;感谢老中医孙学功先生,八十岁高龄,在杜甫的诊病过程中将哲理药理病理融会贯通,使我获益匪浅;感谢治学严谨的山东省立医院柳澄教授对本书医学方面的纠误;感谢张所建、侯建辉两位编辑,既精医学又擅文字,为嫁衣之功,受惠良多。

诚恳希望杜甫研究专家和学者以及医学专家对我的浅薄见解不吝赐教。

①《唐会要》(卷二四)北宋王溥著(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②《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主编萧涤非,终审张忠纲, 2014年)

③《韩愈“足弱”不能步与“退之服硫黄”考辨》(作者胡阿祥 胡海桐,《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2期)

④《关于中国古代的脚气病及其历史的研究》(作者廖育群,《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3期)

⑤《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洪业著,曾祥波译(上海古藉出版社,2021年5月)

生病的病怎么写笔画,生病的笔画怎么写

2022年9月于上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