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授命和临危受命的意思,临危授命和临危受命的意思一样吗

–《论语》我读札记之十(上)

宪问第十四,共四十四章 。上篇第九章说孔子到卫国,看见人很多,冉有问接下该怎么玩,孔子说:富之教之。看来家国一体,家庭也是一样,先要人多,所以有条件就要多生孩子,正好国家也放开生育了。孔子的富之教之,这个顺序说对也对,说不对也不对,看情况。对国家对家庭而言,都是如此,可以先富而教之,没有经济基础,教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也可以先教而富之,知识改变命运。前面各篇札记是先看完全篇然后杂糅,此次按顺序而解,有感则发,无感则不语。

“子曰…邦无道,榖,耻也”,说邦无道 领薪水都可耻,不敢苟同。劳动所得,何耻之有?且不说有道无道并无恒定标准,不管有道无道,人总得活下去,不能说无道就不工作了吧?!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又“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 为何不能为仁?孔子在这里似是故弄玄虚,真有点为难人家!李泽厚先生在这一章竟记曰“政治娼妓” ,有所指?!第二章,“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是说知识分子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能只留恋安逸的生活。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何一定要是知识分子的天下?知识分子安居乐业有何不可?非要胸怀天下?如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各安其位各守本份,故我以为:士而怀居亦为士。第四章,“有德者…”,精义:其然也,反之不一定然!第五章“…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我是知道夫子为何不答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第六章应修改为:“君子有不仁者,小人亦有仁者也” 。第七章修改为“爱之,能勿忧乎 ?忠焉,能勿谋乎?”,不知道孔老夫子是否答应。第八章说,发布命令,至少四个人分别分工分阶段完成。可见2000多年前就人浮于事了。第九章说,管仲夺人田户三百,人没齿无怨言。诚然,只夺田户,并未肉体消灭,理当无怨。第十二章讨论完人,纯属坐而论道,古今无一完人。按孔子的标准:知、不欲、勇、艺 礼乐, 至少不欲(丘是官迷,欲深矣)和勇(常明哲保身,危邦不入)这两方面,孔子是不合格的;即便按连次一等的子路的标准“临危授命”,孔子都无法做得到,这可是连老命都要搭进去的。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很早就预测子路会死于非命,果不其然。以上可知我非君子,老说孔老夫子的坏话:“君子与人为善,不欲正言其非也” ,但这也是跟孔老夫子学的:整部《论语》不就是在正言是与非吗?接下来的两章亦是明证,尽说臧武仲晋文公的坏话。所以孔子亦非君子也!第十六十七章,盛赞管仲之仁,是孔子高妙的地方。管仲助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皆受益。取其大仁而至圣,略其不忠不知礼之小,所以圣大于仁。此等高卓眼光,绝非腐儒!又“不以兵车”成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兵家大谋略之先导,为兵家指明方向,诚可贵哉!只是兵家一上来就“兵者,诡道也”“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与儒的温良义信相背离。兵家在李泽厚先生的思想史里是把它与道家和韩并列的,专辟一章:兵老韩。然兵者,关乎死生存亡,国之大事,儒家是不可不察的,远望而高瞻。后世也常实施文官制度,以文统武,兵部设在内阁(或臣相 或宰相或首辅)之下,所以儒家知兵,只是少言。高赞管仲(四民论,且具体实施:三其国,伍其鄙, 国分21乡,仕居15乡,工与商各居3乡;野分县、乡、卒、邑五属4级,派员管理,使民定居。制度创新的典范)与法家相通,高赞颜回与道家相连,为后世儒法道相辅相成并以儒为核心打下基础。陈恒弑齐简公后续如何,没查到相关资料。此时虽周室式微,似轮不到鲁国来讨伐,孔子告之哀公,又奉哀公令告之三大家族,只是因“人得而讨之”的礼制?这礼制有点像美国的以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外交了 !第二十二章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 ,而犯之”,由此有了后世的监察御史,有了谏议大夫,有了从谏如流的魏征,也有了因犯谏直言惹龙颜大怒,被逐被杖被杀的士人,有公车上书者,有上万言书之彭大将军;也有欺者 有指鹿为马,者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者,也有亩产万斤放卫星者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孔子在那个时代,说古时候的学者是为了改进自己,今天的学者是为了教训别人(李译) 。不管是为了增进自己的修养和学识,还是为了管理别人教训别人,但都是学者,如今是否可以改为“古之学者为学, 今之学者为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大都耳熟能详 ,事非亲历而难知端详。此处不谋其政却并无深意,只是白描式叙述,不在其位如何谋得了其政?如是谋士之谋,也要有人愿意听,如是在其位者之谋,是谋得其所。商鞅之谋、诸葛亮之谋、王安石之谋、张居正之谋,都是在位之谋。在专业领域更是如此,天地之大,万物之多,非专业人员是难以胡乱下嘴的。行文至此,连论语札记都写不下去了,因为论语也是专业,非学者不能置喙,好在我有自知之明,只是民间读书人的读后感而已,并不影响人家的专业判断,对谋其政者无益也无害。康有为却要改孔子的“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为“天下有道,则庶民议”,我倒对两者都不以为然,因为他们都在“天下有道”“无道”上打转转,头会晕。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此是孔子自谦,但暗自揣度,他不缺仁也不缺知,可能自知少勇,但“述而不作”的“述”就是说,全篇子曰子曰,敢说是一勇,“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一勇。在喝酒上有血勇、脉勇、骨勇、神勇之说(《赤客列传》里分别代指夏扶宋意、舞阳、荆轲四人),喝酒面红耳赤像猴子屁股的是血勇之人、面色铁青如獠牙厉鬼的是脉勇之人、面色煞白的是骨勇之人,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是神勇之人,武松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是血勇(取武家嫉恶如仇之意),赵子龙几进几出单骑救主、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项羽都是神勇之人(取兵家驰骋疆场之意),商鞅是脉勇之人(取法家铁面无私之意),王安石是骨勇之人(取儒家白面书生之意)。仁者也是勇者,因为“仁者无敌” ,勇者无惧或许也看年龄、知识和工具,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勇者多一些,年纪大了,勇者也会畏缩。所以“好汉不提当年勇”,勇救落水者要有游泳的知识和技能,否则便是救人不成反伤己,面对长枪,拿着木棍的勇者也要夺路而逃。知者不惑大体上也没什么问题,但“子曰:四十而不惑…”是说过了四十岁都是“知者”?又“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既知无涯,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也学不好,岂止是40岁,就是终其一生也摆脱了“惑”的困扰。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民岂不是也要“惑”一生? 哦 差点忘了 这里孔子是说君子,君子岂可与小民同日而语!?又说“仁者无忧”“仁者爱人”,如其爱者不爱仁者,仁者岂能无忧?“仁者乐山”,如果近水岂能无忧?“仁者寿”,如果不寿岂曰无忧?“仁者无敌”如仁者遇强敌,岂能无忧?难不成要躲着跑?“先天下之忧而忧”,岂不是大忧?或曰心忧天下者不是仁者?书不可细读,细读则生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