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夯实实体经济基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 许正中
(2023年8月22日)
党的二十大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情怀、天下胸怀,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中国智慧,展现出世界价值,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2014年5月,A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制造业是实体经济 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也是今后我国经济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立足国情、立足现实,我国确定了“三步 走”的制造强国战略部署:第一步,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进入制造强国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第三步,到2045年,中国制造业进入第一方阵, 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强国。
根据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我们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发展实体经济是强国战略之基;第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第三,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一、发展实体经济是强国战略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A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制造强国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也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
A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
能脱实向虚。A总书记深刻指出了制造业之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之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A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我们看,河南的农业通过制造业装备,迅速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河南要建设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
现在,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逐步形成了共识,赢得全球竞争制高点仍然离不开制造业。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调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如美国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德国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颁布《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实施“产业振兴”战略,等等。
什么是“制造强国”?“制造强国”的内涵包括规模和效益并举、科技创新能力强、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附加值相对较高的地位、发展潜力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靠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看,全球制造业国家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具备全球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的国家;第二梯队是在高端制造业领域能够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国家;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具有成本优势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第四梯队主要是为制造业提供各种基础资源的国家。从发展客观实际来看,当前我国制造业正从第三梯队向第二梯队跃升。
我们回顾一下工业革命发展历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蒸汽驱动,即工业1.0。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可称为工业1.0。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 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我们来看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三件 事:一是瓦特改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二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三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第二次工业革命,批量流水线生产电力驱动,即工业2.0。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可称为工业
2.0。这次工业革命,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
第三次工业革命,高自动化柔性生产计算机信息技术驱动,即工业3.0。始于20世纪70年代,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
可称为工业3.0。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化工厂智能装备及信息通信,即工业4.0。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化,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简单来看,工业1.0主要是加工装备和蒸汽机,也就是机械化;工业2.0主 要是加工装备和电动机,也就是电气化;工业3.0主要是机床和电脑,也就是按编程操作,但适应能力弱;工业4.0主要是数控机床和智能控制,这是工艺优化, 能够提升30%甚至是3倍的效率。
制造业或者叫工业,从诞生到第四个阶段以后就不再往前进步了,到4.0以后它就要被数字文明碾压。什么叫碾压?就以现在我国为例,我国是农业大国, 以现在的技术一个人能耕种56亩,如果用犁地机、联合收割机等大机械一个人 能耕种3000亩到4000亩,如果用数字技术物联网耕种呢?一个人就能种4万到5 万亩。
新时代数字技术将彻底改变制造业的逻辑依赖。在数字技术之前,工业革 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不变的追求是制造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高满意度。现在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工业互联网支撑制造业新体系的重建:数据驱动、软 件定义、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平台将要取代工业时期的工厂和农 业时代的家庭,成为最重要的市场运行主体,或者叫市场经营主体。如今,制 造业产业体系快速调整,新数字产业体系雏形初现,制造业生态体系正在被重 构。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从第一台计算机发明开始,技术创新的速度就比人们对于技术进步的想象要快。那么在智能化以后,人们关注的是什么?全球的物联网、智能产品、产业互联网等。过去我们应对的是订单,现在应对的是客户。
企业信息系统的新发展带来了两个一体化:一是纵向一体化,它整合不同层次的各种信息系统,比如执行装置、传感装置、控制、生产管理、制造、执行及企业计划;二是横向一体化,它整合制造和业务规划流程不同阶段使用的各种信息系统,涉及公司内部(如进出厂物流、生产、营销)和公司外部(价值网络)的材料、能源、信息交换。整合的目标不仅是互联互通,而且要构造
一个企业级的智能物理系统工程生态,即一个智能化、自动化、人机物一体化 的大系统,一个企业信息系统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一个企业的“产业互联网”。从制造业持续发展指数的国际比较看,美国的可持续指数是33.06%,日本是32.68%,德国是27.65%,我国是16.72%。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首先来看GE,它积极转型,布局 智能制造产业生态。GE主要以Predix平台为核心,布局工业互联网生态,通过 构建平台聚集各行业力量。再来看西门子,它是全球智能制造软硬件整合提供 商。在进行生态化过程中,首先是开拓了生态系统,包括制作过程、车间优化、工艺规划、工业控制、工业传感等;其次,扩展了生态系统。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不仅是全球的制造中心,也是世界的主要 经济引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在2021年将近30%,是美国的将近两倍, 日本的4.5倍。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显著,全球占比从1980年的0.8%升至2021年的19.5%。同期,美国从12%降至6.3%,德国从14.8%降至8.5%,日本从11.2%降 至4.4%。
这引起了美国人的思考。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加里·皮萨诺和威利·史在
《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一书中说,制造本身就是创新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制造环节的过度外包首先会引起产业链外移,最终可能导致创新链的迁移。制造能力的缺失会使产业创新出现断层,创新成为无源之水。当今世界,美国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经济挑战:工资停滞不前、失业率上升、膨胀的财政赤字以及对未来的深深焦虑。悲观主义者认为美国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这个国家现在已经进入漫长的经济衰退时期。这本书给美国的决策者和商业领袖敲响了警钟,于是再工业化成了美国的战略选择, 美国重新将焦点转移到制造业上。
美国为了回迁制造业,构建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目的是填补制造技术基 础研究和商业化生产之间的空缺。制造创新过程可分为: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实验室试制、原型制造能力、生产条件下能力、生产效率示范等6个阶段。高校等学术机构研究聚焦在第1-2阶段,企业重点在第5-6阶段,其中3-4阶段空缺, 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填补了这个空缺。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也面临外在的问题,和美国对比又面临着“三个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6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