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苑·建本》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师旷劝学的典故。据说,在汉代,有一位名叫师旷的学者,他非常热爱学习,勤奋刻苦,一心追求知识。有一天,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如此努力地学习,师旷回答说:“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他相信通过不断学习,他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对自己和社会负责的态度。通过不断学习,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学习都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像师旷一样,坚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晋平公向师旷请教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担心已经太晚了!”师旷回答道:“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作为臣子怎么能戏弄君主呢?”师旷说:“作为盲目的臣子,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年少时热爱学习,就像旭日初升;壮年时热爱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老年时热爱学习,就像明亮的蜡烛。明亮的蜡烛,与旭日相比,孰胜孰负?”平公说:“真是太好了!”
有一次,晋平公和大臣师旷闲聊,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烛呢?”晋平公回答说:“做臣子怎么能戏弄自己的君王呢?”师旷说:“盲臣怎敢戏弄君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好学,就像早晨的阳光;中年时好学,就像正午的阳光;年老时好学,就像晚上点燃火烛时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相比在黑暗中摸索行走,哪个更好呢?”晋平公说:“你说得太对了!”
师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才华卓越的音乐家,他在音乐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据传说,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曲,其中包括《阳春》和《白雪》等代表作品。因此,后人尊称他为中国乐坛的圣人,也被称为“乐圣”。
除了在音乐领域的成就,师旷还经常担任晋国两任国君的顾问,参与政务。他的地位非常崇高,被尊为太宰。与师旷同时代的孔子,生活年代稍晚一些。这个故事的作者刘向,是西汉时期的学者,与师旷相隔了五百年。他以生动形象的文字将这段故事写得引人入胜。如果你选择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那么这段君臣之间的对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劝学文,这无疑是毫不夸张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在古代子书中并不少见。通过假托古人的对话,人们可以更好地说明一个道理或者表达一种思想、观点的寓言故事。然而,我们也要明白,这些对话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史实。就像晋平公自称“吾年七十”一样,虽然与史实不符,但却能更好地演绎后面一段行文的理趣。
事实上,根据史料比对,晋平公的父亲晋悼公即位时只有十四岁,他在位十五年后英年早逝,享年不超过二十九岁。按照古人早婚早育的习俗,晋平公在父亲即位时的年龄应该不超过十五岁。他在位二十六年后去世,所以他最多只能享年四十一、二岁。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尽信书不如无书,意味着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书中所写的内容,尤其是那些假托古人的对话。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来理解和解读书中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思想,而不是盲目地相信一切。
总而言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年龄并不是学习的障碍。只要我们有学习的意愿,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学习的好时机。我们不能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关键在于我们的态度。只要我们积极进取,充满正能量,我们的学习之路就会充满智慧的金句,即使经过千年时光的洗礼,这些金句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这正是读书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7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