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主题经验交流材料汇编(5篇)
篇1:
“三个划转”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红色动能”
为充分发挥党建在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中的引领作用,x不断深化机关党建品牌创建,坚持和加强党对政务服务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行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人员“三个划转”,由政务服务中心党组统一管理,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红色动能”。
组织关系划转,筑牢“红色主阵地”,打造营商环境“红色堡垒”。一是坚持标准“选”。按照“政治素质高、服务意识强、业务能力精、纪律执行好”的原则,各进驻单位从xx岁以下在职在编干部中提出选派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服务建议名单,由县政务服务中心审核通过,报县委组织部审批,一经审批,服务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x年。目前,已完成选派进驻各窗口人员x名,其中,党员x名,大学及以上学历x名,xx岁及以下工作人员x名,基本实现高学历划、年轻化。二是组织覆盖“培”。坚持“工作开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原则,持续优化党组织设置,根据办公区域、窗口性质和职能职责等,在县政务服务中心按程序成立党支部,同步组建党小组,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和党小组长,把党性强、作风实、业务精的党员干部,选拔到党支部书记和党小组长岗位上来。撤销党支部x个,成立党总支x个、党支部x个。三是建设阵地“育”。按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五有五规范”要求,开展新成立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明确x做好后续跟踪调度,充分运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预警办法,每季度开展情况分析研判x次,加强对“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质量评估,及时发出预警提示清单,着力构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升级版。
监督管理划转,培育“红色主力军”,激活营商环境“红色细胞”。一是建立机制“带”。建立健全年轻干部结对帮带机制,采取“x+x+x”帮带培养模式,对新参加工作x年内的年轻干部,明确x名党组成员、x名业务骨干作为其培养联系人进行结对教育指导,着力提升年轻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定期开展先进个人、红旗窗口、服务标兵、党员先锋岗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进驻人员创先争优意识,营造优化营商环境浓厚氛围。二是从严从实“管”。选优配强县政务服务中心党组班子成员,明确x名派驻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县政务服务中心党组织成员,出台《x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人员选派管理规定》,规范进驻窗口人员选派程序、请销假制度、日常考勤、规范服务、工作纪律等事项,实行县政务服务中心、派驻单位双重管理,对规定落实不严、要求执行不到位的,纳入派驻单位党建成效考核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核负面清单。三是关怀激励“用”。进驻人员在窗口工作期间的理论学习、教育培训、评先选优、职级(等级)晋升、年度考核等统一由县政务服务中心负责或推荐,对政治素质过硬、工作实绩突出、服务对象认可的优秀年轻干部,优先纳入全县后备干部管理库,符合条件的及时提拔使用,进一步树牢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和大力发现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用人导向。
考核考评划转,打造“红色火车头”,发动营商环境“红色引擎”。一是督导巡查“评”。组建由政务服务中心党组成员担任组长的工作作风督查巡查组,每月开展不少于x次窗口人员精神面貌、服务态度、接待礼仪、文明用语、出勤等方面工作作风督查巡查,建立督查台账,实行百分制、月评价制,每月开展评分公示。同时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二是注重实绩“考”。健全完善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全面推行评价服务,推动“好差评”评价总数达到现场办件量的xx%以上,并适时开展满意度调查和电话回访。督查组每月在办事群众中一次性随机抽取十人开展一次满意度测评和征求意见工作,并建立相应台账,相关满意度测评情况和意见征求结果由县政务服务中心党组会议研究后提出处理意见。对分数较低、投诉率高的窗口工作人员,由政务服务中心决定是否予以调整或辞退。三是结果运用“推”。进驻人员中,表现优秀、符合提拔担任领导职务(含公务员职级和事业单位等级晋升)的,由县政务服务中心负责向县委组织部推荐。凡是不服从日常管理、不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服务群众意识淡薄,履职不力、作风漂浮的相关在职在编干部,由县政务服务中心向原单位提出调整意见,被调整人员年度考核原则上不评为优秀等次,年内不得作为职级(等级)晋升推荐人选;相关窗口临聘工作人员,县政务服务中心可直接辞退,辞退后,由派驻单位对人员进行补充。情节恶劣、影响较大的还应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抓住“关键少数”,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近年来,县通过抓住“关键少数”,逐步打造平安小区、平安院落和鼓励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采取试点引领,逐步推广的方式,完善基层治理。
一、县城以小区为抓手,依托打造并举提升治理能力
以县城xx为蓝本,依托xx原有的设施设备,采取依托与打造并举形式,通过“四化建设”即:“治安防控立体化、服务触角网格化、居民参与自治化、文化建设多元化”,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一是加强人防技防物防,推进治安防控立体化。不断完善人防、技防、物防措施。人防上在原有的10人治安巡逻队伍常态化巡逻基础上,增添志愿者服务队(以党员、热心青壮年为主)组成的楼栋长巡逻,提升巡逻守护密度,最大限度减少犯罪率;实现“四类人员”(网格员、业委会、物业公司、治安巡逻队)集中办公,并为其落实办公地点及相应办公设备。技防上实施“雪亮工程”入户,升级小区xx个监控摄像头,增添闭路电视监控及手机APP监控,居民下载监控APP可实现对整个小区监控画面实时观看;利用新媒体,建立由镇综治办监管的小区微信群、QQQ等,政府、社区、司法、派出所、物业、业委会等派员进驻,开展日常工作。物防上通过升级门禁、增添防盗设施等措施,最大限度实现违法犯罪行为物理隔断。
二是建立网格员梯次管理,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效能。建立xx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站统筹管理下的“三级”网格员队伍,一级网格员为该小区专职网格员,二级网格员为志愿者服务队组成的楼栋长,三级网格员为治安积极分子。xx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站负责对各级网格员采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流。网格员级别按照职责进行划分,级与级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联动,防止出现服务死角和漏洞,提升服务管理效能。
三是鼓励小区居民自治,提高居民自治化水平。鼓励小区居民自己管理好自己,还权于小区居民。小区居民自行建立“xx小区居民自治委员会”自治组织。xx镇综治办指导自治组织完善了小区居民自治议事制度、安全防范制度、应急事件报告制度、小区安全管理制度、物业联席会制度等,为小区管理人员提供免费学习、培训等机会,提升小区居民自治化水平。
四是注重平安教育潜移默化,加强多元化文化建设。以“平安”为核心,做好环境保护、消防、防盗、食品安全“四大安全”的日常宣传;以“平安”为主题,打造平安牌坊、平安长廊、平安屏风、平安亭等,让“平安”文化在小区“随处可见”;以评选“平安之星”“平安家庭”等为平台,提升小区居民幸福感、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渲染平安小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乡村以贫困村为平台,自建帮扶并重提升治理水平
总结xx平安小区试点打造经验,结合县政法委帮扶贫困村镇xx村实际,鼓励村民自行建立各类治理制度,同时加大以驻村领导小组组长牵头的帮扶建立各类治理制度,在建立过程中,突出“建、助、联、评”,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一)采取多措并举,“建”立平安乡村
充分利用xxxx移动平台,建立十户联防网络。十户联防涉及面很广,小到偷鸡摸狗,大到农村黑恶势力防范,以至森林防火,水源投毒,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群体斗欧等等,在农村治安群防群治防控中起到很好作用,xx村共计xxx多人口按照“人员相熟、地缘相近”原则,建立十户联防队伍xxx个。建立治安巡逻队。建立以村书记为队长,治保会成员为队员的x人治安巡逻队,实施区域化巡防模式,维护村内社会治安。实施“雪亮”工程建设。在全村重要路口及村委会架设摄像头,推进“雪亮”入户工程,融入党建、医疗、司法、民生等模块应用,实现监控、报警、处置、应用一体化,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抓准扶贫契机,“助”推平安乡村建设
在结对帮扶扶贫中,政法委扶贫扶智两手一起抓。完善的村社道路解决了村民平安出行;“村村响”广播、村委会办公地点设施完善等确保在发生灾害、事故、犯罪等紧急情况时能第一时间预警、处置,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农民夜校课堂讲座强化平安院落知识宣传,提高村民防火、防盗、防邪意识,推动平安院落快速建设。
(三)发挥集体力量,“联”创平安乡村氛围
全村村民在村书记带领下,积极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发挥村民集体力量,联合治理本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村两委和村小组带领村民积极开展“环境联治”,维护村内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村民认真做好家庭环境卫生。开展“平安联创”。村小组积极组织村民参加由县委政法委业务骨干授课的农民夜校,让村民学法懂法用法,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开展“困难联帮”,着力强化互相关心帮助的行动自觉,对困难成员提供物质、就业、劳动力和精神帮扶。开展“致富联带”,因地制宜,加强对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动村民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本村产业,实现共同富裕。
(四)实施评比考核,“评”提平安乡村水平
县综治办对镇乡综治办开展平安乡村创建考核,镇乡对各村小组进行考核,各村小组再对以家庭为单位的村民进行考核。设置“光荣榜”,对在考核中比较优秀的村民在党员发展、小额贷款、项目资金等方面优先考虑。在村委会门口设置公示栏,对评定为差的进行公开曝光,让其知荣辱、受监督、促整改,有效增强基层群众的自觉性,激发群众对建设幸福美丽家园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重点行业以化矛盾为突破,专业与第三方调解齐抓
随着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发展迅猛,行业性矛盾呈现不断变幻、升级和多元等特点。从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初衷出发,县大力鼓励建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三化构建”:人员准入集优化、调解模式程序化、机制衔接无缝化,将行业性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一)中立调节,人员准入集优化
一是在人员构成上。倾向考虑行业专家、律师等专业人员,以便更准确划分、评估当事双方权责,使调解工作更加公平、公正;无职党员、退休干部等有社会威望的第三方评价人员,以便调解结果顺利执行。二是严格选拔程序。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选、组织推荐的方式进入第三方调节组织。第三方调解组织申请由综治、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联合进行调解实战考核后,发放聘书。三是定期培训考核。综治、公安、司法行政、法学会、调解行业部门定期对调解成员进行培训并考核,对优异者吸收为县法学会会员并向社会公布。对考核不合格者,在一年内有群众有效投诉3次以上的终止其调解员资格。
(二)严格规范,调解模式程序化
一是多途径受理。交调委和环调委对调解员姓名、业绩、专长对社会进行公布并上墙,需调节双方可自愿通过书面申请、现场申请、网络申请的方式自由选择调解员进行调解。二是事前告知。调解员在调解前告知需调解双方权利、义务,需要技术鉴定的,告知当事人申请技术鉴定。三是事中调解。调解员充分调查核实双方陈述事实,收集相关资料,必要时可上门调解。对重大疑难纠纷,调解员申请调解组织开会研讨。四是事后事宜。对调解成功的制作协议并建议双方申请司法确认,及时了解协议执行情况。对调解不成功的,建议可通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76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