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昕伟 罗正林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韶山学校参观考察,与师生们亲切交谈,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其中由著名摄影记者侯波拍摄的一张照片因完美地展现了毛主席戴着红领巾与韶山学校师生在一起幸福微笑的场景,并因诗人臧克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一诗而闻名于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拍摄纪实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韶山是毛泽东魂牵梦绕的家乡,也是他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方。然而,为了中国革命,1927年毛泽东毅然离开了韶山,临走前他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也不回韶山来了。”此后,毛泽东为领导革命而殚精竭虑,32年间再未回到韶山。
1959年6月,毛泽东决定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调查研究。6月19日,他按计划离开北京,一路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考察。24日,到达长沙。时值炎夏,火车上十分酷热,毛泽东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突然萌生了回家乡看看,顺便进行调研的想法,便让秘书高智安排,临时改变行程,前往韶山。毛泽东要回韶山的消息迅速传达给公安部、湖南省委、湘潭地委等相关单位,有关部门立即进行部署,做好了相应的接待准备。出于保密,仅告知下级干部会有“中央首长”前来视察。
25日,毛泽东在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等随行人员的陪同下,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当晚,毛泽东下榻韶山招待所(现为韶山宾馆“松山一号”楼),会见了韶山当地领导干部。26日清晨,毛泽东悄悄地到招待所附近的小山上祭拜了父母后,回到了自己的旧居,并看望了以前的邻居们,亲切询问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随后,毛泽东在韶山当地干部的陪同引领下,取道前往由他亲笔题写校名的韶山学校视察。
早上7点多,太阳已有些刺眼,毛泽东打着一把遮阳伞和随行人员踱步向韶山学校走去。此刻,韶山学校辅导员蒋守仁接到韶山派出所的紧急通知,立即组织数百名学生在校门至儿童桥马路两边站好了队,等候着毛泽东的到来。他还迅速到校园花圃采下月月红、夹竹桃等扎成两束鲜花。随着“毛主席来了”的欢呼声,毛泽东在人群中穿行,离校门越来越近。待毛泽东走过校门前儿童桥后,韶山学校的两名少先队员蒋含宇、彭淑清,赶紧迎上前去,向着毛泽东行少先队礼,并献上那两束鲜花。
毛泽东接过鲜花,操着一口韶山口音慈祥地问他们:“今年多大,读几年级?”他俩齐声回答道:“14岁,刚上初中二年级。”毛泽东微笑着点了点头,鼓励他们说:“要努力学习,争做三好学生。”紧接着韶山学校领导上前和毛泽东握手寒暄。随后,众人簇拥着毛泽东向学校走去。全体师生欢欣鼓舞,掌声雷动,欢迎毛泽东的到来。毛泽东不断挥手致意,并和身旁的老师们握手聊天,说道:“学校变化不小。”
进入学校里面,毛泽东在操坪的一端和校领导攀谈并向四周环顾,辅导员李惠兰老师端来一张凳子请毛泽东坐下歇息,毛泽东便又和她交谈了一番。在了解韶山学校扩建和办学情况后,毛泽东高兴地说:“是中小学并举啊!”在校领导说到不久还要准备办高中时,毛泽东幽默地说:“那你们是要搞一条龙。”引得大家一阵欢笑。
半个小时过去了,毛泽东准备回韶山招待所休息。韶山学校的初中部与韶山招待所仅有一墙之隔,中间有道竹篱笆门。为了节省时间,准备从此处回去。在将要动身之时,罗瑞卿对蒋守仁说:“你赶快组织同学排队,主席要和大家照相。”蒋守仁立即传达消息,全校师生异常兴奋,便争先恐后地向初中部门前的石阶跑去,并迅速排好队等待毛泽东。
毛泽东起身来到中学部,看到石阶旁已站满了老师和学生,便站到前排中间和大家合影。这时,蒋守仁不忘提醒蒋含宇给毛泽东戴红领巾。蒋含宇便赶紧走到毛泽东身边,先敬了个少先队礼,快速解下脖子上的那条辅导员交给他的丝绸红领巾,踮着脚跟,熟练地给毛泽东系上。
毛泽东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微笑着问蒋含宇:“你真的把红领巾送给我啦?”“真的。”蒋含宇回答道。接着,毛泽东开玩笑地和大家说:“他把红领巾送给我,那我就把它带到北京去了。你们看,我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众人听了毛泽东风趣的话,都开心地笑了,毛泽东也笑了。这一美好瞬间,被摄影记者侯波敏锐地捕捉到,她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经典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这张照片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发行总量较多的照片之一。
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的版本变化
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由摄影记者侯波拍摄完成后,成为经典之作,广为流传。然而,这张照片由于出现了周小舟等历史人物,以及人物表情等局部细节,在特殊年代出于政治等原因几经修改。通过梳理研究该照片的历次修改,发现此照片共形成了至少5种不同版本,分别是:1959年6月的“初始版”、1959年8月后的“修改版”、1960年4月的“《湖南画报》版”、1961年5月的“《人民日报》版”、1962年12月“《中国少年报》版”。
1959年6月的 “初始版”
该版照片为侯波于1959年6月26日拍摄完成后,未作任何修改,即将底片交由工作人员冲洗了若干张照片,分送给韶山学校的部分领导、老师留念。由于这版照片完整真实地保存了“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时,与韶山学校师生及相关人员合影的场景,故此我们称之为“初始版”或“第一版本”。由于这张照片冲洗的数量较少,因此鲜为人知。由罗正林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泽惠万世》一书,封面即采用了这张照片。根据罗正林在书中及所附光盘的记载,他用高价在民间收购了这张照片,为了验证这张照片的真实性,还特地找到侯波、高智进行鉴定,得到确定答复,“这张照片好”“这张全面”,从而认定这张照片并非无中生有,而是真实存在的。
仔细观察这张照片,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戴着红领巾开心地站立在正中央,紧贴毛泽东两侧的是蒋含宇、彭淑清。周小舟、王任重二人位于照片第一排右侧,王任重头部与毛泽东近乎等高。照片第一排左侧为韶山学校师生及部分警卫随同工作人员,左侧第一人侧脸较大,头部高于位于中央的毛泽东,左侧第二人戴眼镜,身着印有“长沙”字样的白汗衫。照片背景为韶山学校礼堂屋檐,上有“韶山学校中学部”字样。
通观整张照片,人群密集,场面宏大,共拍摄到180余人。除第三排毛泽东左上角的韶山派出所所长胡兆祥,由于负责毛泽东的警卫工作有些紧张,面部表情严肃外,其他人脸上普遍洋溢着笑容,充分反映了韶山学校师生见到毛泽东后的高兴之情,折射出他们对毛泽东的爱戴与敬仰,也表现了毛泽东对韶山学校师生的浓浓情谊。照片第三排中间,一个学生将手臂搭在另一个同学肩上,显示了当时合影的随和愉快氛围。从专业摄影的角度来说,该版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毛泽东与韶山学校师生合照的场景,取景良好,是一张很不错的纪实照片。
1959年8月后的 “修改版”
1959年6月的“初始版”照片固然拍摄良好、场面完整,然而由于所拍摄到的人物周小舟在庐山会议上受到批判,此张照片不得不经历其第一次重大修改。
1959年8月“修改版”照片与1959年6月“初始版”照片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1.“初始版”照片左侧边框向右平移切割,使“初始版”左侧首排二人消失,而照片右侧边框向左轻微平移,从而使得毛泽东处于“修改版”照片的中轴线上,凸显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这样一来,合影总人数由原180余人缩减至120余人。2.“初始版”中的周小舟在“修改版”中衣着未变,而其头部被一不知名人物头部替换,且这一头部较大,使得这版照片呈现突兀感,可谓不得已的权宜之计。3.照片第三排,毛泽东左上角的韶山派出所所长胡兆祥的表情发生轻微变化,由“初始版”的严肃紧张变为微笑,从而使得照片呈现出张张“笑脸”的统一感。
1960年4月的 “《湖南画报》版”
1960年,《湖南画报》创刊。为了彰显湖南作为毛泽东的家乡,同时反映毛泽东与家乡人民的深厚情感,《湖南画报》决定在其创刊号封面上采用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与韶山学校师生合影的这张照片,在对照片进行修改填色后,刊登在1960年4月的《湖南画报》创刊号上。这便是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的“《湖南画报》版”。
“《湖南画报》版”照片较前两版照片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1.“《湖南画报》版”照片首次对原照进行了填彩上色印刷,人物衣着颜色由编辑自行安排,毛泽东着白色衬衫、棕黄色裤子;彭淑清着深蓝色裙子;蒋含宇着黄色衬衫。
2. “《湖南画报》版”照片出于版面印刷考虑,对“初始版”照片进行了裁剪,仅保留到毛泽东身边左右各两人,使得照片中总人数变为80人左右。
3. 3.“《湖南画报》版”照片同样对胡兆祥表情进行了修改,也出于政治原因对周小舟的影像进行了修改替换,将周小舟形象用一身着白色衬衫的小朋友形象覆盖。由于这一小朋友在照片中显得过于庞大,显得与合影格格不入,可谓这版照片的一大硬伤。因此,这版照片也未能广泛流传开来,仅作为《湖南画报》创刊号的封面,伴随其发行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可见,如何处理好“初始版”照片中周小舟的影像,在当年影像处理技术尚不发达的条件下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1961年5月的 “《人民日报》 版”
毛泽东于1959年6月与韶山学校师生合影的这张照片经过再次修改后,刊登于1961年5月28日的《人民日报》上,同时旁边附有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题照诗《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此后这张照片因此而得名。《人民日报》上的这张照片和此后以之为范本的填彩照片,我们可统称之为“《人民日报》版”。
“《人民日报》版”照片较之前几版,为了更加突出毛泽东,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原照中周小舟的影像,对“初始版”照片进行了如下处理:
1.对“初始版”照片进行了大幅度裁剪,左右两侧仅保留到位于中间的毛泽东及蒋含宇、彭淑清周边各一人,将周小舟的影像彻底剔除,修补了“初始版”照片中蒋含宇被周小舟手臂挡住的衬衫部分,修补了“初始版”照片中被周小舟挡住的第二排女教师的部分衬衫。对“初始版”照片上下部也进行了裁剪,原照中“韶山学校中学部”字样的大礼堂屋顶被裁去,照片底部边框向上移动,明显看见蒋含宇、彭淑清的臂膀以下影像均被平行切割掉。这样,“《人民日报》版”照片的合影总人数便缩减为60人左右。
2.对“初始版”照片细节进行了修改。同前几个修改版一样,胡兆祥面部表情也变为了微笑;“初始版”照片中第三排中央(毛泽东左上侧)一女生头部出现一只手臂搭在其上,而在“《人民日报》版”中出于画面整体美感考虑,这只手臂在此时显得十分怪异,故此对这只手臂进行了移除填黑,即这版照片第三排左侧半脸头像肩膀处。
“《人民日报》版”照片完美地处理了周小舟的影像问题,并对照片细节作了优化,主题突出,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同少先队员在一起的温馨融洽场景,堪称经典,后被选入小学课本得以广泛流传。此后各地出版印刷机构也常以“《人民日报》版”照片为范本,进行填彩上色,制成宣传画等,使之成为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一张毛泽东的合影照。这些填彩后的印刷照片,虽然出版机构繁多,但照片内容细节等已无任何修改,研究价值相对较小,所以也将其划归为“《人民日报》版”。
1962年12月的 “《中国少年报》版”
196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69岁生日,《中国少年报》在当日刊发了郭沫若的《把笑声响彻全宇宙》的诗歌。诗中句句洋溢着喜悦之情,借此表达着对毛泽东的崇敬和对小朋友的希冀。附图同样选择采用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戴上红领巾与韶山学校师生合影的这张照片,但对其作了一定裁剪,较之此前几种照片版本又有显著差异,我们可称之为“《中国少年报》版”。
“《中国少年报》版”照片和“《人民日报》版”极为接近,都对原照进行了裁剪切割,只不过“《中国少年报》版”照片左侧保留得相对多一些,右侧及上下部相差无几,同样都对胡兆祥的表情进行了修改使之变为微笑,将照片第三排的手臂进行了移除填黑。在处理周小舟影像的问题上,这版照片右侧虽然进行了裁剪切割处理,但明显可见保留了原照中周小舟的中山装部分,未像“《人民日报》版”那样再进行移除填补。这种处理周小舟影像的方式似乎更为自然,但很大程度上留下了周小舟服装的痕迹。
总体而言,这版照片较“《人民日报》版”稍逊一筹,因毛泽东未处于照片正中间而略偏右侧,布局也稍显凌乱。这在“政治挂帅”,新闻、出版、宣传等机构部门极其注重凸显领袖地位的年代里,“《中国少年报》版”照片也就注定无法像具有权威性的“《人民日报》版”照片那样广泛流传。
责编:王喻
编审:郑国伟
制作:王喻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