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黎里古镇景观掠影
本我非我
年高本喜静好,
观光常避喧嚣;
古镇半日行走,
又嫌游人太少。
这是一个晴朗的下午。
也许是因为疫情未消,或者是因为台风将至,抑或是这个古镇原本就缺少人气,这座先天条件不差、各种设施完备的古镇冷冷清清;
店铺大都门窗紧闭,放眼望去,除了两个当地老人在河边连廊里打盹外,难见一个游客;
颇有看点的柳亚子先生纪念馆开着门,却也不见观众。
这没有人气的古镇不仅索然寡味,甚至让人感到某种游离尘世的孤寂——
这是怎么了?不是喜欢清静少人么,何以有这样的感觉呢?
难道是因为“物极必反”,太清静反不如有点热闹好?
或者,自己喜欢清静只是表面的,骨子里其实是喜欢热闹?
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于是想:
人到了一定年纪,喜欢过清静一些的生活,这符合自然规律,很多朋友因此选择到远离喧嚣的山上或海边的康养小城小镇等清静之地养老;
这无疑是一种主动应变的考量,除了希望能“静中求寿”之外,重要的还在于寄望提升晚年生活的质量;
但是,这或许并不适合所有的人。
有的朋友在海景房或山景房里生活得如鱼得水、优哉游哉、乐不思蜀,也有的朋友在相同的地方却大倒苦水、骑虎难下、悔不当初。
因此,无论爱好取向还是养老方式,看来都不宜盲目跟风。
一群游客站在机场边上,手舞足蹈地享受飞机贴着头顶飞过带来震撼的刺激,并不就意味着他们喜欢把家安在飞机的航道下面。
人是复杂的,生活是多样的,任何选择都既是因人因时而异又是过犹不及的,如果不能找到并切入适宜个体的契合点,就有可能出现“本我非我”的迷失现象。
什么是“本我”?哲学家应该有很严谨的定义。
在笔者看来,一个人“与生俱来”,虽历经岁月“磨砺”而依然“挥之不去”的那一部分“自我”,就是“本我”;
更简单点说,“自我”就是“自己”,但“自己”有很多种“样子”,而“本我”就是自己最真实的那个“样子”。
古人对此早有心得体会,那个“叶公好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想象中的喜欢与身体和心里契合的喜欢是不一样的。
人这一辈子要做到不迷失“本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就在于社会生活是复杂的;
任何人,因“一叶障目”,“只耳失聪”,甚至“利欲昧心”,都有可能因“迷失”而出现“本我非我”现象。
说来也巧,前面提到的柳亚子先生,就曾经有过一段疑似迷失“本我”的经历——
作为旧中国著名诗人和文化名人,有些“恃才傲物”的先生一度感觉被新生的红色政权冷落,于是写诗委婉表达不满,风趣的毛泽东则赠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和诗来加以规劝。
当然,对柳亚子先生而言,因为与伟人的特殊关系,知识分子的“天真”终成“佳话”,如果搁在其他人身上,则难免沦为笑谈。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面对“琳琅满目”的诱惑,一个人立身社会、面对生活必须要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该要什么,能要什么——
否则,一番努力到头来就很可能陷入“南辕北辙”或“缘木求鱼”的窘境。
勘破“本我非我”真相,方可读懂芸芸众生、千人千面的世相。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