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刷到某写作课件,其中提到一位记者罗列的作文现象,有三大张,我截了一张图,让大家开心开心。
记者所言一点也不夸张,有时候我们语文老师集中改考卷,尤其是看作文时,大家唉声叹气的特别多。卷面潦草不说,错别字病句成堆,都不知道学生们学了啥。
当然也有开心的时候,不过那叫“苦恼人的笑”,我们有老师专门搜集学生们天马行空的创意段子,就跟上面这位记者罗列的作文现象一样,会让你哭笑不得。
有时候想想,语文向来不被学生重视,考试中学生们通过创意写作制造点乐子,也算是给老师的额外奖赏,让老师开怀一笑吧。
每个人的成长路径是不相同的,回顾自己的写作故事,其实比现在的孩子好不了多少。只是不管是做学生还是当老师,我始终都在反思,在学习,在成长。
记得最早开始写作是在小学二年级,老师要我们写观察日记。那时候刚好家里养了不少鸡,每天去鸡窝里捡拾母鸡下的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而且那时候,和我住在同院落的几个同学家里都在养鸡,算是给小孩子补充营养吧。可惜,后来鸡发瘟,隔三差五就有鸡死去。某天我在作文里特意描写了当时的情形,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话,后来成了人人皆知的笑柄:我们家的鸡长得跟丁阿姨一样。
其实,我的原意是“我们家的鸡长得跟丁阿姨家的一样”,巧的是我在写作业时,正好被丁阿姨撞见了,她看到后哈哈大笑。后来我妈教训我:“你怎么这么傻?人和鸡怎么能长得一样呢?”赶紧要我修改,只是这个典故早就传开了。不过,童言无忌,加上左邻右舍都挺喜欢我,大家也就笑笑而已,并没深究。
后来我又干了蠢事。每次我从丁阿姨家经过,总会听到她在喊:“南瓜,回家吃饭。”我想:“南瓜应该是她老公,也就是我同学父亲的名字。”于是,以后每次碰到他,我都会开开心心,大声地喊“南瓜叔叔”,对方总会回我一句“哈气”。丁阿姨一家是湘阴人,此乃方言。那时候我读小学二年级,才7岁,虽然我不懂啥意思,但从他的口气中判断,应该是说我蠢。
某天,我正把这事写进作文里,刚好被母亲看到了。她赶紧说:“赶快换掉,难怪人家说你蠢,人家叫‘兰光’,怎么被你写成‘南瓜’了,你直接叫‘叔叔’不就行了吗?”弄了半天,是我听错了。至今想起,颇为惭愧,多好的名字,却被我给糟蹋了。若干年后,我去看他们,虽然都老了,但聊起往事,大家都感觉非常亲切。
也许是因为喜欢看书的缘故,后来我的写作能力还是慢慢提升了。到了小升初的时候,某天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召集班上成绩好写作能力也不错的8个学生一起开了个会,布置了我们一个私密任务:根据老师猜的作文题,一人写一篇文章,主题涉及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勤奋刻苦等等。
领了任务的我们苦思冥想,总算凑齐了字数,交了上去,然后老师特意油印出来,发给全班同学背。你还别说,小升初的作文题还真被我们老师猜中了,就是我们8个人所写的文章中的一个话题。那一次,我们班的成绩是全年级第一,这是后来听说的,老师高兴坏了。
可进了初中,老师就开始调侃我们的作文千篇一律,他也没说错。我至今还记得同学写的“乐于助人”的故事:在马路上看到前面有个老大爷在费力地拖着板车爬坡,我本来不想去帮忙的,后来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高大的形象“雷锋叔叔”。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后,我赶紧冲了上去,一直把他送到目的地。
最后一句,我这辈子永远忘不了:雷锋叔叔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感觉好励志呀。后来当我自己也当了语文老师,我开始把它当笑话说出来,倒是颇能引发共鸣。
正因为干过不少蠢事,等到自己身为人师的时候,不想再将错误的方式传承下去。于是就开始慢慢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生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把自己的感悟融入到教学中去,希望学生们也能慢慢开窍。
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是我常干的事情,像故事会、演讲比赛、广告模拟大赛、画像竞猜等等。我也会向书本,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和请教,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以求快速地成长。
比如,最近我们办公室蕙质兰心的刘老师就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将《苏武传》压缩成200字左右的小传。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很好地督促学生重读经典,的确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因我们班还没上这篇课文,我觉得人家学生的作文确实写得好,于是就直接复制了学生的习作,供大家参考。
生活中不乏有心人,有了好的创意,还得好好执行才是,毕竟从知道到做到还隔着很远的路。而学生的写作之所以难有起色,大都是是懒于动笔所致。既然写作能力是成就其他大事的底层逻辑,的确是一个最值得投资最有价值的事情,我们为何不从现在开始好好读书好好练笔呢?
马云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宁愿要三流的创意和一流的执行,也不要三流的执行一流的创意。”他本人是身体力行着,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是否也可以坚持每日读书,并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呢?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tuxiezuo.com/9240.html